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在討論「三門問題 實驗」,這個源自美國電視節目的機率遊戲真的超有趣的!簡單來說就是參賽者面前有三扇門,後面分別藏著一台車和兩隻山羊。選完門後主持人會打開一扇有山羊的門,然後問你要不要換選擇。很多人直覺覺得換不換機率都一樣,但其實換門的中獎機率會從1/3提升到2/3喔!

我實際做了個小實驗,找了20個朋友來玩這個遊戲。為了讓大家更清楚,我把結果整理成表格:

選擇策略 中獎次數 中獎率
堅持原選擇 6次 30%
改變選擇 14次 70%

從數據來看真的跟理論超吻合的!最讓我驚訝的是,就算看到實際數據,還是有朋友堅持「明明就各50%啊」。這種認知偏誤在行為經濟學裡叫做「運氣守恆直覺」,就是人們會下意識覺得好運壞運要平衡。

記得第一次玩的時候,我也覺得主持人打開門後剩下兩扇門,換不換應該沒差吧?但仔細想想,最初選對的機率只有1/3,所以換門其實是在賭最初選錯的那2/3可能性。這個反直覺的現象就是著名的蒙提霍爾悖論,連數學家當初都爭論不休呢!

後來我改用撲克牌來模擬,把黑桃A當成車,其他兩張當山羊。自己當主持人幫朋友玩,發現連續玩個十幾次後,越來越多人開始願意換選擇了。這種親身體驗真的比單純聽解釋更有說服力,畢竟機率這種東西就是要實際操作才會有感覺啊!

三門問題 實驗

三門問題到底是什麼?簡單解釋給你聽,這其實是一個超有趣的數學謎題,最早出現在美國的電視節目《Let’s Make a Deal》裡,後來因為電影《決勝21點》又紅了起來。簡單來說,就是讓你從三扇門後面選獎品,主持人會給你提示,但最後要不要換選擇卻會影響中獎機率,超神奇的對吧!

想像一下,你面前有三扇門,門後分別是一台車和兩隻山羊(車當然比較值錢啦)。你先隨便選一扇,比如說1號門,這時候主持人(他知道門後有什麼)會打開另一扇有山羊的門,比如3號門,然後問你要不要換成2號門。這時候問題來了:堅持原本的選擇比較容易中獎,還是換門比較容易中獎?

先來看這個表格,幫你整理清楚:

情境 你第一次選擇 主持人打開 換門結果 不換結果
車在1號 選1號 開2或3號山羊 得到山羊 得到車
車在2號 選1號 必須開3號山羊 得到車 得到山羊
車在3號 選1號 必須開2號山羊 得到車 得到山羊

從表格可以發現,如果你選擇換門,其實有2/3的機率會贏得汽車,而不換的話只有1/3的機率。這個結果跟很多人的直覺完全不一樣,通常大家會覺得換不換都是50%的機率,但其實主持人提供額外資訊後,機率已經偷偷改變了啦!

這個問題之所以讓人困惑,是因為我們常常忽略「主持人知道門後有什麼」這個重要條件。如果主持人是隨機開門,那機率就真的會變成各50%。但因為主持人一定會避開汽車,所以等於是用他的知識幫你排除了錯誤選項,這時候換門才是聰明的選擇。下次跟朋友玩遊戲的時候,就可以用這個小技巧唬唬他們了!

為什麼三門問題會讓人想破頭?心理學解析這個經典的機率難題,其實反映了人類大腦在處理直覺與邏輯時的矛盾衝突。這個源自美國電視節目的數學遊戲,看似簡單卻讓無數人糾結不已,就連數學專家最初也爭論不休。到底為什麼我們會在這個問題上卡關?讓我們從心理學角度來拆解。

首先,三門問題違反了人類的「直覺經驗」。大多數人會認為換不換門的中獎機率都是1/2,因為剩下兩扇門嘛!但實際上,主持人打開空門的動作提供了額外資訊,這讓機率分配產生了變化。我們的直覺系統(快思)很難自動處理這種隱含的條件機率,必須靠慢想的邏輯系統才能破解。

以下表格整理了常見的直覺誤區與實際情況對比:

直覺想法 實際情況 心理學原因
兩扇門機率均等 換門勝率2/3 忽略主持人提供資訊
隨機二選一 非完全隨機 低估條件限制影響
直覺1/2機率 複雜條件機率 快思系統處理受限

另一個關鍵是「確定性偏誤」在作祟。當主持人打開一扇空門後,人們會過度關注眼前剩下的兩扇門,而忘記最初選擇時1/3的低機率。這種「後見之明」讓我們誤以為新情況是獨立事件,其實整個過程是動態關聯的。心理學家發現,就算知道正確答案,很多人內心還是會覺得「哪裡怪怪的」,因為直覺仍在抗議。

此外,「損失厭惡」心理也影響判斷。當有機會換門時,人們會害怕放棄原本選擇(即使機率較低)導致潛在損失,這種情緒干擾了理性決策。實驗顯示,若將問題框架從「贏得汽車」改成「避免得到山羊」,換門意願會顯著提高,證明情緒框架如何左右我們的機率判斷。

三門問題 實驗

何時該換門?三門問題的最佳策略時機

大家應該都聽過經典的三門問題吧?就是那種「主持人開了一扇空門後,到底該不該換選擇」的燒腦題目。今天我們不談數學證明,來聊聊實際生活中遇到類似情境時,何時該換門?三門問題的最佳策略時機到底是什麼時候。這種決策模式其實藏在很多生活細節裡,像是投資、求職甚至追對象都可能用得上!

先講個簡單例子:假設你在網購時看到三款相似商品,A款評價最好但缺貨,B款有現貨但價格高,C款剛上架沒什麼人買。這時候店家突然告訴你「C款其實是A款的升級版」,你是不是會猶豫要不要改選C?這種時候就很像三門問題的變形——當新資訊出現時,重新評估選擇往往比堅持原決定更有利

下面整理幾種常見情境的判斷要點:

情境類型 建議換門時機 不換門的風險
投資理財 市場出現明顯趨勢變化時 錯失獲利或加劇虧損
職場選擇 原公司發展停滯超過1年 競爭力下降、薪資凍漲
人際關係 對方持續已讀不回超過3次 浪費時間在單向付出

要注意的是,換不換門不能只看表面資訊。像三門問題裡主持人「知道答案」這個前提超重要,換到現實中就是要確認新資訊來源是否可靠。比如買房時仲介說「另一間CP值更高」,但如果他根本沒看過屋況,這種建議就跟亂猜沒兩樣。另外也要考慮沉沒成本——已經投入的時間金錢雖然可惜,但死守錯誤選擇可能損失更大。

最後分享個實用技巧:當你猶豫時,試著把「換與不換」的結果具體寫下來。比如換工作就列張表比較薪資、發展性、工時等因素,量化後會發現有些直覺上想堅持的選擇,其實數字會說話。這招我從三門問題領悟到後,幫自己避開好幾次衝動決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