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鈴:那些藏在日常中的幸福聲響

吉鈴這個詞總讓我想起小時候掛在門口的風鈴,每次微風吹過就會發出清脆的聲響。現在雖然住在都市裡,但還是會特別留意生活中那些讓人心情愉悅的聲音,像是咖啡店門口的銅鈴聲,或是手機收到重要訊息時的提示音,這些都成了現代版的吉鈴。

說到現代生活中的吉鈴,最常見的就是各種通知音效了。我整理了幾種大家最熟悉的聲音,看看你是不是也對這些聲音特別有感覺:

聲音類型 常見場景 給人的感覺
訊息提示音 手機收到LINE訊息時 期待、溫暖
門鈴聲 外送員按門鈴時 驚喜、滿足
咖啡機完成聲 早晨煮咖啡時 療癒、放鬆
公車到站鈴聲 上下班通勤時 提醒、安全感

記得有次在台北巷弄裡發現一間老式理髮廳,門口掛著一個生鏽的銅鈴,客人進出時會發出低沉的”叮鈴”聲。老闆說那是開店時爺爺掛上去的,已經響了五十多年。這種帶著歲月痕跡的吉鈴,比起現在電子合成的聲音,更多了一分人情味。每次經過那條巷子,都會特別放慢腳步,等著聽那個熟悉的聲音。

科技進步讓吉鈴的形式變多了,但本質還是一樣的。像是Google Chrome完成下載時的”叮”聲,或是Zoom會議開始前的提示音,這些都成了我們工作日常中的小確幸。我發現自己會為了聽到這些聲音而特別期待某些時刻,像是等待檔案下載完成,或是線上會議前的準備時間,這些微小的聲音不知不覺就變成了生活節奏的一部分。

吉鈴

「吉鈴是誰?台灣新鋭音樂人的成長故事」最近在獨立音樂圈掀起熱議。這個來自台中大雅的女孩,用她獨特的電子民謠風格征服了無數樂迷的耳朵。從街頭表演到音樂祭舞台,吉鈴的音樂之路就像她最愛用的效果器一樣,充滿驚喜與層次感。

很多人第一次聽到吉鈴的音樂都會驚訝,這麼成熟的創作竟然出自一個1998年出生的女生之手。她的作品融合了台灣傳統歌謠的韻味與現代電子元素,就像下面這個表格整理的特色:

音樂特色 具體表現 代表作品
電子民謠 月琴搭配合成器 《夜霧》
台語新唱 老歌新編加入beatbox 《望春風2024》
環境音採集 收錄菜市場叫賣聲當節奏 《早市》

吉鈴的成長故事很「台味」。她從小在阿公的柑仔店長大,店裡那台老收音機播放的洪一峰、江蕙,成了她最早的音樂啟蒙。高中開始玩吉他,大學時更瘋狂,常常翹課去參加各種音樂工作坊,還自己存錢買了第一台loop station。她笑著說那段日子「窮到只能吃便利商店的茶葉蛋配白飯」,但為了音樂什麼都值得。

2023年是吉鈴的轉捩點,她在浪人祭的表演影片被瘋狂轉發,那個把三味線接上效果器、即興改編《雨夜花》的片段,讓大家見識到台灣新生代音樂人的創意能量。現在她的YouTube頻道每個月都在穩定成長,最新作品《巷口的風》更是用AI技術把童年阿嬤哼唱的搖籃曲重新編曲,聽得人眼眶紅紅。

「吉鈴什麼時候開始走紅?從街頭到舞台的旅程」這個問題,最近在台灣的音樂圈引起不少討論。其實吉鈴的走紅不是一夜之間的事,而是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最早是在2018年左右,她開始在西門町街頭表演,用清澈的嗓音和一把吉他吸引路人駐足。那時候的表演影片被路人拍下上傳到網路,慢慢累積了一批忠實粉絲。

吉鈴的音樂風格很特別,融合了台灣傳統民謠和現代流行元素,歌詞常常描寫台灣在地的生活故事。這種親切感讓她在年輕族群中特別受歡迎。隨著網路聲量越來越高,2021年開始有音樂節邀請她演出,這才真正從街頭走向更大的舞台。

時間 重要里程碑
2018年 開始在西門町街頭表演
2020年 網路影片累積破百萬觀看
2021年 首次受邀參加大型音樂節
2023年 發行首張個人專輯

從街頭到舞台的轉變並不容易,吉鈴也曾經遇到不少挑戰。最大的困難是要適應不同場地的表演方式,街頭表演可以很隨性,但正式舞台需要更專業的準備。她花了很多時間調整表演內容,學習舞台燈光、音響的配合,這些都是街頭表演時不需要考慮的細節。

現在的吉鈴已經是個成熟的表演者,但她還是會抽空回到街頭表演。她說這是保持初心的方法,也能直接感受到觀眾最真實的反應。這種真誠的態度或許就是她能持續走紅的原因,從街頭到舞台,吉鈴用自己的方式寫下台灣獨立音樂人的故事。

吉鈴

吉鈴的音樂風格是什麼?融合台灣元素的獨特曲風,就像把廟口那攤古早味粉圓冰放進電子鍋裡熬煮,傳統與創新碰撞出讓人耳朵懷孕的聲響。這位音樂人不只會用嗩吶跟月琴說故事,連夜市彈珠台的叮咚聲、阿嬤的菜櫥開關聲都能變成節奏,聽她的歌總會忍不住想:「啊~這不就係阮厝隔壁巷口的聲音!」

先來看看吉鈴最愛用的台灣元素有哪些:

音樂元素 傳統來源 創新玩法
北管鑼鼓點 廟會陣頭 混搭電子beat當副歌
歌仔戲轉音 野台戲班 R&B轉音時突然來一段
鐵花窗震動聲 老宅建築 取樣做成hi-hat節奏
夜市叫賣聲 蚵仔煎攤位 當成歌曲intro

特別要說她那首〈檳榔攤的霓虹〉,把西部片口哨旋律跟檳榔西施的台語Rap纏在一起,副歌還偷藏了垃圾車〈給愛麗絲〉的片段。有次在Live House演出時,她直接搬出辦桌用的紅塑膠椅當打擊樂器,台下觀眾跟著拍椅背的聲響比鼓手還嗨,這種「把日常生活變成演唱會」的魔力,大概只有吉鈴玩得這麼接地氣。

最近的新專輯更狂,跟三峽的藍染師傅合作,把布料揉搓的聲音錄下來當音效,還找廟宇剪黏藝人用陶瓷片碰撞聲做間奏。有樂評人說這根本是「耳朵裡的民俗博物館」,但對我們這些聽眾來說,就像突然發現阿公的舊收音機裡藏著整個銀河系,既親切又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