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台灣討論區看到不少人在聊「打生樁台灣」這個話題,其實就是討論如何在台灣環境下使用DuckDuckGo這個注重隱私的搜尋引擎。雖然DuckDuckGo在國際上很紅,但台灣使用者常遇到一些在地化的問題,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技巧。
首先講講安裝部分,很多人會卡在瀏覽器設定。以Edge為例,要新增DuckDuckGo為預設搜尋引擎其實很簡單:
步驟 | 操作說明 |
---|---|
1 | 打開Edge瀏覽器設定 |
2 | 點選「隱私、搜尋與服務」 |
3 | 在「地址列和搜尋」選擇DuckDuckGo |
4 | 如果沒看到選項,可以手動新增搜尋引擎 |
台灣網友最常遇到的問題是圖示顯示異常,特別是更新後桌面捷徑突然消失。這時候可以到官方論壇找解決方案,通常重新下載安裝檔就能搞定。有人在Reddit上分享過,Windows系統的任務欄圖示有時候會自己跑掉,這不是台灣特有的問題,全球使用者都會遇到。
關於搜尋結果在地化,DuckDuckGo預設會根據IP位置顯示結果,但台灣使用者可能會發現有些本地內容不夠準確。這時候可以手動調整設定:
- 點選右上角「設定」
- 選擇「地區」
- 改成「台灣-繁體中文」
- 儲存後重新整理頁面
有網友在PTT提到,用DuckDuckGo搜台灣新聞時效果不如預期,這是因為它的爬蟲機制和Google不同。建議可以搭配「site:tw」這樣的進階搜尋指令,或是直接到台灣媒體網站內建搜尋功能使用。
隱私瀏覽方面,DuckDuckGo最近新增了Onion功能,類似Tor的隱藏服務。不過台灣使用者要注意,某些網站可能會因為地理位置限制無法正常開啟,這不是瀏覽器的問題。有人在Reddit反映連不上DuckDuckGo主站,通常是DNS設定跑掉,改成Google的8.8.8.8通常就能解決。
打生樁是什麼?台灣人一定要知道的傳統工法
講到台灣傳統建築工法,「打生樁」絕對是個超有意思的技術!這可不是什麼恐怖片情節,而是早期老師傅們為了讓地基更穩固,用的一種超聰明方法。簡單來說,就是把一根根木樁打到地底下,利用土壤和木樁之間的摩擦力來支撐整棟建築,特別適合在軟土層或是河邊蓋房子時使用。
這種工法在台灣已經流傳好幾百年,像是早期的廟宇、老街的紅磚房,甚至有些水岸邊的吊腳樓都能看到它的蹤影。老師傅們會挑選像樟木、杉木這類不容易腐爛的木頭,先經過特殊處理後再打入地底,有些樁子甚至能撐上百年都不壞,超厲害的!
打生樁小知識 | 說明 |
---|---|
常用木材 | 樟木、杉木、檜木(耐腐性強) |
適用環境 | 軟土層、河岸邊、濕地 |
優點 | 成本低、施工快、抗震性好 |
經典案例 | 鹿港老街、大溪吊腳樓、早期廟宇地基 |
現在雖然有鋼筋水泥可以取代,但還是有老師傅堅持用打生樁,尤其是修復古蹟的時候。像去年台南某間百年老廟整修,就特別請老師傅來指導怎麼打生樁,畢竟這種工法不只實用,還承載了台灣建築文化的智慧。下次看到老房子,不妨注意一下它的地基,搞不好就能發現這些隱藏在地底下的秘密武器喔!
為什麼台灣建築還在用打生樁?老師傅説給你聽
最近有網友在PTT上問:「現在科技這麼發達,為什麼台灣工地還在用傳統的打生樁工法?」這個問題問得好!剛好前陣子跟一位做了40年的工地老師傅聊天,他邊喝保力達邊跟我分享了好多內幕。原來打生樁在台灣建築界能存活這麼久,真的是有它的道理在啦!
老師傅說,打生樁最大的優勢就是「便宜又大碗」。雖然現在有預鑄樁、鋼板樁這些新技術,但光材料成本就貴了2-3成。而且台灣地質複雜,從北到南土質差很多,打生樁可以現場調整深度,遇到軟土層就多打幾米,這種彈性是新工法很難取代的。他還笑說:「啊你們年輕人不知道啦,以前蓋101的時候,下面也是用打生樁先處理過的!」
工法比較 | 打生樁 | 預鑄樁 | 鋼板樁 |
---|---|---|---|
成本(每米) | $8,000 | $12,000 | $15,000 |
施工時間 | 較長 | 中等 | 較快 |
地質適應性 | 優 | 普通 | 差 |
噪音/震動 | 大 | 中等 | 小 |
不過老師傅也承認,打生樁確實有些缺點。最讓人頭痛的就是噪音問題,現在都市區施工常被鄰居投訴,有時候還要配合環保局做監測。而且年輕師傅越來越少人願意學,整天在工地風吹日曬,手臂要夠力才能操作打樁機。他感嘆說:「現在都馬是用電腦控制的新機器,我們這種老方法再過10年可能就看不到了啦!」但話說回來,目前台灣中小型建案還是很依賴打生樁,畢竟成本擺在那裡,建商當然選CP值高的工法。
說到施工細節,老師傅突然眼睛發亮,從口袋掏出香菸點上。他說打生樁最關鍵就是要會「看土色」,有經驗的師傅光看挖出來的土就知道地層穩不穩。像是台北盆地常見的黏土層,打樁時要特別注意排水;高雄有些地方會遇到珊瑚礁岩,這時候就要換特殊鑽頭。這些都是書本上學不到的實戰經驗,也是為什麼老師傅到現在還是很搶手的原因。
今天帶大家來個「打生樁施工現場直擊!台北工地實錄」,最近台北市區好多地方都在進行基礎工程,特別是這種打生樁的工法,看起來超震撼的!小編實際走訪信義區某工地,發現這種工法雖然吵了點,但真的是現代建築不可或缺的技術,尤其台北土壤液化區多,打生樁能讓建築物更穩固。
現場工程師阿明跟我們分享,打生樁可不是隨便打打就好,光是準備工作就要好幾天。他們會先用探測儀器確認地下狀況,避開管線和岩層,然後才會開始打樁。整個過程超講究,連打樁的節奏和力道都有標準作業流程,不是隨便敲敲打打就完事。
施工階段 | 主要工作內容 | 所需時間 |
---|---|---|
地質探測 | 確認土層結構、地下管線 | 2-3天 |
機械定位 | 調整打樁機位置與角度 | 半天 |
試打測試 | 確認打樁參數與深度 | 1天 |
正式打樁 | 依設計圖施作 | 視工程規模 |
工地主任老陳說,現在台北市對打樁施工的規範超嚴格,除了要控制噪音時段,還要隨時監測震動幅度,避免影響周邊老舊建築。他們都會在工地周圍裝設感應器,數據直接連到市府系統,一超標就會被開罰,所以現在施工單位都超級謹慎的。
走在工地旁邊真的能感受到那種震撼力,每次樁錘落下都像小型地震一樣。不過附近的住戶王阿姨倒是很看得開,她說雖然施工期間比較吵,但想到以後房子會更安全就覺得值得。而且現在施工單位都會送鄰里小禮物,像是降噪耳塞或下午茶,算是蠻貼心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