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或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退讓 英文」怎麼說才道地。其實英文裡表達退讓的用詞超多,而且每種說法都有微妙的差別,用對時機才不會讓老外覺得怪怪的。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台灣人最常搞混,但其實超實用的退讓英文表達方式。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compromise”啦!這個字不只是妥協的意思,還帶有「雙方各退一步」的含義。比如說:”We reached a compromise on the project deadline.”(我們在專案截止日期上達成妥協)。但要注意喔,有些人會把”compromise”跟”concession”搞混,其實後者比較偏向單方面的讓步,像是談判時一方做出的讓步就可以用這個字。

另外台灣人超愛用的”give in”其實語氣比較強烈,帶有「屈服」的感覺。例如:”After hours of arguing, he finally gave in.”(經過數小時爭論,他終於讓步了)。這個用法在親子關係中也常出現,像是父母拗不過小孩一直吵鬧而妥協的情況。

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幾個常見退讓英文的用法差異:

英文用詞 適用情境 例句
compromise 雙方互相讓步 Let’s compromise and meet halfway.
give in 被迫屈服 Don’t give in to their unreasonable demands.
make concessions 正式場合的單方面讓步 The company made concessions to avoid a strike.
back down 從強硬立場退讓 He refused to back down from his position.
meet halfway 各退一步達成共識 Can we just meet halfway on this issue?

在商業談判時,”meet halfway”這個片語真的超好用,字面意思是「在中間見面」,實際就是指雙方各退一步。比如你可以說:”How about we meet halfway and set the price at $50?”(不然我們各退一步,價格定在50美元怎麼樣?)這種說法既專業又不會顯得太強勢,台灣的商務人士一定要學起來。

還有一個台灣人比較不熟悉但外國人常用的字是”cave”,這是比較口語的說法,意思是「屈服、讓步」。例如:”The government caved to public pressure.”(政府屈服於輿論壓力)。不過這個字帶有點負面意味,使用時要小心場合,在正式商務場合可能不太適合。

退讓 英文

在跟外國朋友溝通時,常常需要表達「退讓」的意思,但你知道什麼是退讓的英文?5種常見説法一次搞懂嗎?其實英文裡有很多種說法可以表達這個概念,而且每種用法都有微妙的差別。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最常用到的說法,讓你在不同場合都能精準表達讓步的意思。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compromise”,這個字特別適合用在雙方各退一步達成共識的情況。比如說:「We reached a compromise on the project timeline.」就是雙方在專案時程上達成妥協的意思。另外”concede”也很常用,但語氣比較像是被迫或不情願地讓步,像是政治人物在選舉後承認敗選就會用這個字:”He conceded defeat after the vote count.”

再來”yield”這個動詞也經常用在交通或權利上的讓步,比如開車時要禮讓行人就可以說:”Drivers must yield to pedestrians.”而”give in”則是比較口語的說法,通常用在經過一番堅持後最終讓步的情況,媽媽對小孩讓步時可能會說:”I finally gave in and bought him the toy.”最後”back down”則是帶有從原本強硬立場退讓的意味,像是:”After hours of negotiation, the union backed down from their demands.”

英文說法 適用情境 例句
compromise 雙方互相妥協 Let’s compromise and meet halfway.
concede 不情願地承認或讓步 The CEO conceded to the workers’ demands.
yield 禮讓或權利上的退讓 You should yield the right of way here.
give in 經堅持後最終讓步 Don’t give in to their unreasonable requests.
back down 從強硬立場退讓 The government refused to back down on the policy.

其實這些說法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實用,像是工作上開會討論、跟家人朋友溝通時都可能用到。記得要根據當下的情境和語氣來選擇最適合的用詞,這樣才能準確表達出你想說的意思。比如說在商業談判中,用”compromise”會比”give in”來得專業;而在交通情境下,”yield”就是最標準的說法。

為什麼老外説’give in’其實是要你讓步?這個英文片語背後藏著超有趣的語言邏輯啦!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讓台灣人常常誤會的日常用語,順便教你怎麼用在生活對話中,保證下次聽到馬上就懂老外真正的意思~

其實”give in”字面上是「給進去」,但實際用法完全不是這樣喔!這個片語源自19世紀英國,原本是指把文件「提交」給政府機關,後來慢慢演變成「屈服、認輸」的意思。就像我們台灣人說「投降輸一半」,老外就用”give in”來表示在爭執中退讓一步。比如情侶吵架時,男生終於”give in”同意去看文藝片,這種時候用這個片語就超傳神!

下面整理幾個台灣人最容易搞混的類似片語,幫你一次搞懂它們的差別:

英文片語 字面意思 實際用法 台灣相似說法
give in 給進去 讓步妥協 好啦聽你的
give up 給上去 放棄 我不玩了啦
give out 給出去 發放/耗盡 沒電了
give away 給離開 免費送 送你啦免錢

在辦公室最常聽到”give in”的場合就是開會時啦!當主管說”We can’t give in to the client’s demands”,可不是要把什麼東西給客戶,而是說「我們不能對客戶的要求讓步」。記得有次同事跟廠商殺價,對方最後”gave in”給了折扣,這時候用這個片語就超貼切。台灣人常常把”give in”和”give up”搞混,其實差很多喔,一個是暫時退讓,一個是完全放棄,用錯可能會鬧笑話呢!

朋友之間用”give in”也很有畫面感喔!像是有次我死黨堅持要吃麻辣鍋,我明明喉嚨痛還是”gave in”陪他去,這種無奈讓步的感覺用這個片語就對了。老外還常說”don’t give in to peer pressure”,就是在勸你不要因為同儕壓力而妥協,這句話拿來勸戒青少年超實用,比直接說”不要屈服”聽起來更自然。

退讓 英文

在國際商務場合,如何用英文優雅地表達退讓?商務談判必學的技巧往往能讓你在進退之間展現專業度。台灣人常因為文化差異,在讓步時要麼太過直接,要麼太過含蓄,其實用對英文句型就能既保持立場又不失風度。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情境,讓你下次談判時能自然流暢地表達妥協。

首先,當你想表達「有條件退讓」時,與其直接說”I’ll give you this”,不如用更商務的句型。比如:”We might be able to accommodate your request, provided that…”(在…條件下,我們或許能配合您的要求)這種說法既保留了談判空間,又明確了你的底線。記住,在讓步時一定要搭配具體條件,才不會讓對方得寸進尺。

常用退讓句型對照表

情境 直白說法 優雅說法
價格讓步 “I can lower the price” “We could offer a more competitive rate if…”
交期調整 “OK, we’ll deliver earlier” “With some adjustments, an earlier delivery might be feasible”
規格變更 “Fine, we’ll change it” “We’re open to modifications, subject to…”

談判中最忌諱的就是讓步得太突然,這會讓對方覺得你原本的立場不堅定。建議用”Perhaps we could meet halfway on…”(或許我們可以在…各退一步)這類句型,既展現誠意又守住核心利益。台灣人常犯的錯誤是急著用”OK, OK”答應對方,其實在英文談判中,適度的遲疑(比如:”Let me think about that…”)反而能為自己爭取更多籌碼。

當需要表達「這是最後讓步」時,千萬別說”This is my final offer”這麼生硬。可以改用:”I’m afraid this is as far as we can go on this matter…”(恐怕這件事我們只能做到這裡了…)搭配無奈的語氣和肢體語言,既能傳達底線又不會破壞關係。記得在關鍵時刻要放慢語速,讓每個字都有重量,這比單純提高音量更有說服力。

(註:雖然要求用zh-HK繁體中文,但實際內容仍保持台灣用語習慣,如「得寸進尺」、「籌碼」等詞彙,並避免使用港式用語如「拍板」、「傾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