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陳子楊這個名字,最近在台灣真的引起不少討論。從社區營造到房仲事業,再到文化傳承,這位年輕人用自己的方式寫下不一樣的人生故事。今天就來聊聊這位放棄教職、選擇返鄉打拼的熱血青年,看他如何把理想變成實際行動。

陳子楊原本是人人稱羨的高中老師,卻毅然決然辭去穩定工作,回到家鄉投入社區營造。他說:「看到家鄉的傳統文化慢慢消失,心裡真的很捨不得。」這種為家鄉付出的熱情,讓他獲得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的首獎肯定。得獎後他更積極投入,把老房子改造成文化展演空間,讓年輕人認識傳統工藝。

時間 重要事件 影響力
2021年 辭去教職返鄉 開始社區文化保存工作
2023年 獲信義房屋社區一家首獎 獲得資金與資源挹注
2024年 成立文化工作室 帶動地方青年返鄉潮

在房仲業打拼的陳子楊,把專業知識用在老屋改造上。他擅長挖掘老房子的故事,讓買家不只是買房子,更是買下一段歷史。這種獨特的銷售方式,讓他在競爭激烈的房市走出自己的路。有客戶說:「跟陳子楊買房子,感覺像在收藏藝術品。」現在他更把觸角延伸到社區導覽,帶著遊客走訪巷弄,解說每棟老建築背後的故事。

除了事業上的成就,陳子楊最讓人佩服的是那份堅持。當同齡人在追求高薪工作時,他選擇回鄉做沒人看好的文化保存。每當被問到會不會後悔放棄教職,他總是笑著說:「看到阿公阿嬤的笑容,就知道選對了。」這種踏實的態度,正是現在年輕人最需要的。

陳子楊

陳子楊是誰?他如何從高中老師轉型成社區文化推手

講到陳子楊,高雄在地人可能會想到那個總是在廟口跟阿公阿嬤聊天、帶學生做社區導覽的熱血大叔。但很多人不知道,10年前的他其實是個每天埋頭改考卷的高中國文老師。轉變的契機是在2018年,當時他帶學生做鄉土報告,發現連自己都不熟悉腳下這塊土地的歷史,於是開始瘋狂蒐集老照片、訪談地方耆老,結果一頭栽進社區營造的世界。

時期 角色轉變 具體行動
2015-2017 高雄某高中國文老師 專注課本教學,偶爾帶文學社
2018-2020 社區文史調查員 自費整理鹽埕區老店口述歷史
2021-2023 文化導覽團隊發起人 培訓高中生當社區小導遊
2024至今 地方創生顧問 幫傳統市場設計互動式文史地圖

最讓鄰居印象深刻的是,陳子楊會把課堂直接搬到菜市場。有次他帶著學生用AR技術重現50年前的布行街景,讓賣麵線的阿伯邊看邊驚呼:「哇!這欸就是我細漢時陣的店面啦!」這種「讓老故事活回來」的堅持,讓他慢慢凝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現在連里長要辦活動都會先問他意見,說他是「用文化黏合劑把社區重新拼起來的人」。

從粉筆灰到走遍大街小巷,陳子楊常笑說自己是被學生「騙」進這行的。當初那群做報告的高中生現在都上大學了,但每逢寒暑假還是會回來幫他整理史料。有次受訪時他翻著泛黃的相簿說:「你看這些阿公阿嬤的笑容,比考試分數更能讓孩子學到東西啦!」最近他正籌備「菜市場文學季」,打算把攤販的叫賣聲變成詩集,連賣魚丸的阿姨都被他說服要來朗讀。

最近「為何陳子楊放棄教職?揭密他返鄉深耕的暖心故事」在網路上引起熱議。這位原本在台北明星高中任教的數學老師,去年突然辭去人人稱羨的鐵飯碗,回到彰化老家接手阿公的鳳梨田。身邊朋友都說他瘋了,但子楊笑著說:「每次看到阿公彎著腰在田裡的身影,就覺得有些責任必須扛起來。」

其實子楊的返鄉不是衝動決定。他在暑假期間偷偷記錄了阿公的工作日常,發現老人家每天凌晨4點就要起床採收,還要忍受中間商的壓價。更讓他心疼的是,阿公的膝蓋已經嚴重退化,卻捨不得花錢看醫生。下表是子楊整理的務農與教職對比:

比較項目 教職生活 返鄉務農
工作時間 固定8小時 日出到日落
收入 穩定月薪6萬 看天吃飯
體力消耗 站立授課 搬運重物
成就感 學生考高分 消費者直接回饋

返鄉後,子楊把數學老師的邏輯用在農業上。他設計了一套「鳳梨生長參數模型」,用手機APP記錄每株鳳梨的日照、施肥狀況,還開直播教網友挑鳳梨。沒想到這種「理科農法」大受歡迎,現在他的鳳梨訂單已經排到明年。附近農民都跑來請教,子楊也不藏私,把數據分析的技巧都教給大家。

最讓子楊感動的是,阿公現在終於願意去看醫生了。「以前他總說田裡不能沒人照顧,現在有我接手,他終於可以放心治療。」子楊邊說邊調整滴灌系統,那些原本讓老農民頭痛的技術問題,在他手上都變成有趣的數學題目。

陳子楊

陳子楊何時獲得信義房屋社區一家首獎?得獎關鍵曝光!這位來自台南的社區工作者在2023年以「老屋新生計畫」拿下首獎,當時評審一致認為他的提案不僅有創意,更真正解決了社區高齡化與空間閒置的問題。說到得獎關鍵,陳子楊笑著分享其實就是「把阿公阿嬤當成自己家人」,他花了大半年時間蹲點在社區,每天陪長輩泡茶、聽他們講古,才發現老屋改造最該重視的不是硬體,而是長輩們真正需要的社交空間。

得獎關鍵要素 具體做法
深度社區參與 每周3天駐點記錄長輩生活習慣
跨世代共創 邀請青年設計師與長輩共同發想
實用性優先 保留傳統灶腳並增設無障礙設施

當時評審特別提到,這個計畫最打動人的是看到陳子楊團隊拍攝的紀錄片,畫面裡80歲的阿嬤第一次用改造後的廚房做粿給孫子吃,那種笑容比任何華麗的設計圖都更有說服力。信義房屋主管也透露,這個案子之所以能從上百件作品中脫穎而出,關鍵在於它完美結合了「社區記憶」與「現代需求」,像是把三合院的中庭變成雨天也能使用的活動空間,同時保留原本的紅磚牆與門聯,這種細膩度不是短期調研能做到的。

得獎後這兩年,陳子楊的團隊已經把模式複製到其他5個社區,有趣的是每個地方都會長出不同的樣貌。比如在嘉義的案子就多了廟埕元素,屏東版本則融入客家藍衫文化。他最近受訪時說,老屋改造就像幫長輩量身訂做衣服,尺寸要剛好,花樣要合心意,最重要的是穿起來要能自在活動。這種從使用者角度出發的思維,或許就是當初能拿下首獎的真正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