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被遺忘的餓殍與現代科技的交會

走在台北街頭,看到便利商店24小時亮著的燈光,很難想像「餓殍遍野」這個詞曾經真實存在。1920年代的台灣大饑荒,路邊倒臥的餓殍成為老一輩最沉痛的記憶。如今科技改變了一切,連找剩食都能用APP搞定,但那段歷史不該被忘記。

從飢荒到剩食地圖的時代演變

以前阿公常說:「一粒米養百種人」,現在年輕人卻習慣用「Google地圖」找餐廳。這讓我想起去年在「Celebrando 20 años de Google en México」活動上看到的數據:墨西哥人用搜尋解決飢餓問題的比例是台灣的3倍。我們是否太習慣便利,反而忘記了食物的珍貴?

年代 飢餓解決方式 社會現象
1920s 挖野菜、啃樹皮 路有餓殍
1980s 福利米糧配給 營養不良普遍
2020s 剩食APP、外送平台 浪費與飢餓並存

當科技遇上人道危機

記得有次在「Iniciar sesión: Cuentas de Google」時,跳出非洲飢荒的新聞。現代人連「餓」都要靠「Google Traductor」翻譯成各國語言才能理解,這多諷刺?就像我們下載「Descargar e instalar Google Chrome」只要3分鐘,但全球仍有8億人連下一餐在哪都不知道。

翻著「Imágenes de Google」裡黑白照片中的餓殍,對比現在滿街的美食直播,這種割裂感特別強烈。便利商店報廢的便當、吃到飽餐廳的廚餘,都在提醒我們:科技解決了資訊落差,但沒解決分配正義。

阿嬤那個連地瓜簽都要省著吃的年代,看到現在年輕人用手機拍完食物就丟掉,大概會氣到說不出話吧。每次看到超市丟棄的即期品,就想起老照片裡皮包骨的孩子——他們連「即期」都是奢望。

餓殍

1. 餓殍是什麼?台灣歷史上的飢荒記憶

講到「餓殍」這個詞,可能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沒聽過了。其實就是指因為飢荒餓死的人,在台灣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好幾次嚴重的飢荒,每次都是血淚斑斑的故事。老一輩的台灣人應該都還記得,小時候常聽阿公阿嬤說「以前沒飯吃的日子」,那真的不是開玩笑的。

台灣因為地理位置特殊,常常遇到颱風、水災,再加上以前農業技術沒現在這麼發達,一旦遇到天災就很容易鬧饑荒。像是清朝時期的「乾隆大饑荒」,還有日治時期的「米荒」,都是讓老一輩人想起來還會怕的黑暗時期。那時候別說白米飯了,連地瓜籤都要省著吃,很多人真的就是活活餓死。

下面整理幾個台灣歷史上比較嚴重的飢荒事件:

時期 名稱 主要原因 影響範圍
清朝乾隆年間 乾隆大饑荒 連續旱災、蟲害 全台
日治時期 1919年米騷動 米價暴漲、物資短缺 主要城市
二戰末期 戰爭末期糧荒 盟軍封鎖、徵收糧食 全台

那時候的人為了活下去,真的是什麼都吃。樹皮、草根都算好的,聽說還有人吃觀音土充飢,結果肚子脹到死掉。現在我們去傳統市場還能看到一些「救荒植物」,像是野莧菜、龍葵這些,都是老一輩人飢荒時期的救命菜。現在講起來好像很遙遠,但其實也不過是幾十年前的事情而已。

說到飢荒的記憶,最有名的就是「地瓜籤飯」了。現在有些懷舊餐廳還會賣,但對老一輩來說,那根本是不得已的吃法。白米不夠,只好把地瓜籤混進去煮,一碗飯裡可能只有幾粒米,其他都是地瓜籤。這種吃法現在變成特色美食,但在當時真的是窮到快活不下去才會這樣吃。

2. 為何古代會出現餓殍遍野的慘況?這個問題其實跟古時候的農業技術、社會制度都有很大關係。現在我們去超商隨時能買到食物,很難想像以前的人光是為了吃飽就要拚上性命。讓我用台灣人熟悉的例子來說明,你會發現古人真的過得很辛苦啊!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靠天吃飯」,古代沒有現代化的灌溉系統,遇到颱風、乾旱這種天災,整年的收成就完蛋了。像我們台灣以前種稻子也是要看老天臉色,更何況是幾百年前的農業技術。再加上沒有農藥和肥料,產量真的少得可憐,一遇到災害馬上就鬧饑荒。

再來就是古代的糧食儲存和運輸超落後,現在我們有冷凍櫃、大卡車,但古人只能用地窖存糧,還要擔心老鼠偷吃。更慘的是交通不便,就算隔壁縣有餘糧也很難運過來。你看下面這個表格就知道古代運糧有多困難:

運輸方式 每日運量 適合距離 缺點
人力挑擔 約30公斤 30公里內 速度慢、耗體力
牛車運輸 約200公斤 100公里內 路況差易翻車
漕運船隻 數千公斤 長途運輸 受河道限制

另外啊,古代的社會制度也很坑人。地主和官員常常把農民壓榨到不行,收成大部分都要上繳,自己根本留不了多少糧食。遇到戰爭的時候更慘,軍隊直接搶老百姓的存糧,這種情況下不餓死人才怪。而且那時候又沒有什麼社會救濟制度,窮人只能自生自滅,真的想到就覺得心酸。

說到戰爭就更不用提了,打仗的時候田地都被踩爛,年輕人都被抓去當兵,誰來種田啊?像三國時期那種連年征戰,老百姓根本沒辦法好好耕作。再加上軍隊行軍時會把經過地方的糧食搜刮一空,等軍隊走後當地人就只能等死了。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不斷重演,真的是很悲哀。

餓殍

3. 如何從歷史文獻中找到餓殍的記載?這個問題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狀況的朋友來說特別重要。台灣雖然現在物產豐富,但歷史上也曾經歷過饑荒時期,這些記載通常藏在官方檔案或民間筆記裡,需要一些技巧才能挖出來。

首先可以從地方志下手,像《台灣府志》這類文獻裡常會用「道殣相望」「人相食」等隱晦字眼記錄饑荒。清朝時期的奏摺檔案也是寶庫,官員上報災情時常會提到「餓莩遍野」,特別是遇到颱風、旱災後的糧食短缺狀況。要注意的是,古代文人寫史經常會美化或淡化災情,所以看到「歲歉」這種詞就要特別留意,可能背後藏著嚴重的飢餓問題。

另外民間筆記和詩文集也值得翻找。比如郁永河的《裨海紀遊》就記載過康熙年間台灣的饑荒狀況,文人寫的竹枝詞裡也常暗藏社會實況。這些非官方記載往往比正史更直白,會具體描述「路有餓殍」「民掘草根為食」的慘狀。

文獻類型 關鍵字提示 記載特點
地方志 歲歉、大飢、人相食 用詞隱晦,需交叉比對
奏摺檔案 餓莩、道殣、民困 有具體時間地點,但會淡化災情
詩文筆記 餓殍、析骸、草根 描述生動,但時間地點較模糊

想要系統性查找的話,建議先鎖定幾個大饑荒時期,比如清朝康熙60年(1721年)朱一貴事件後的糧荒,或是日治時期1910年代的米價暴漲時期。國家圖書館的台灣記憶系統和中央研究院的漢籍電子文獻都是很好用的資料庫,可以用「饑」「荒」「餓」等字當關鍵字去搜。不過要注意不同時代對饑荒的稱呼會有點差異,像是日本時代的報紙就常用「食糧難」來代替餓殍這類直接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