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冇發現「鮨」呢個漢字成日喺日本料理店見到,但係又唔太確定點讀同埋點解?其實「鮨」係一個正統嘅漢字,讀音同「意」一樣,意思就係指用魚肉發酵做成嘅食物,即係我哋而家講嘅壽司前身。呢個字喺古代中國就有記載,不過後來日本人將佢發揚光大,搞到而家好多人都以為係日本字。

講到「鮨」同「壽司」嘅分別,其實有啲有趣嘅演變過程:

比較項目 壽司
起源時間 中國周朝 日本江戶時代
主要材料 鹽漬魚肉 醋飯+各種配料
發酵時間 數月至數年 即時食用
現代用法 高級壽司店用字 一般壽司店用字

而家台灣嘅日本料理店,越嚟越多會用「鮨」呢個字,特別係啲走高級路線嘅店家。佢哋通常會喺招牌用「鮨」而唔係「壽司」,想強調自己係傳統正宗嘅江戶前壽司。不過其實就算喺日本,普通嘅迴轉壽司店都係用「寿司」居多,「鮨」字反而變成咗一種身份象徵。

有次我去一間標榜「鮨」嘅店食嘢,師傅同我講,真正嘅「鮨」其實對食材同手藝要求好高。佢話而家台灣人成日講嘅「Omakase」,就係源自呢種傳統「鮨」文化,由師傅根據當日最新鮮嘅食材幫客人決定食乜。同一般壽司店最大分別係,佢哋嘅醋飯溫度同魚生厚度都會跟足古法,連wasabi都係即磨嘅。

不過要小心啲,而家市面上都有啲店亂用「鮨」字抬高價錢。有朋友話試過一間新開嘅「XX鮨」,入到去發現同普通壽司店冇乜分別,但價錢就貴成倍。所以話識睇呢個字都幾重要,至少知道自己去緊咩級數嘅店,唔會畀人當水魚咁劏。

鮨 漢字

「鮨這個漢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台灣人常搞混的日本料理用字」這個問題,每次去日本料理店都會讓人猶豫一下。其實在台灣,我們常常把「鮨」和「壽司」混為一談,但這兩個字背後的故事可是大有學問呢!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讓台灣人頭痛的日本料理漢字,下次點餐時就不會再搞錯啦。

先來說說「鮨」這個字,它的日文讀音是「すし」(sushi),看起來跟壽司很像對吧?但其實「鮨」最早指的是用鹽和米飯醃漬的發酵魚肉,是古代日本保存魚肉的一種方法。而現在高級日料店招牌上寫的「鮨」,通常指的是江戶前壽司,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那種醋飯配生魚片的握壽司。不過在台灣,很多店家會直接把「鮨」當成「壽司」的繁體字來用,這其實是不太準確的喔!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這些容易混淆的日料用字,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

漢字 日文讀音 台灣常見意思 實際正確意思
すし 壽司 傳統發酵魚料理/高級握壽司
寿司 すし 壽司 泛指各種醋飯料理
刺身 さしみ 生魚片 切片生食的海鮮
どん 蓋飯 碗裝飯料理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台灣人最常搞混的「丼」字。這個字在日文裡是「碗」的意思,但我們都習慣叫它「蓋飯」,像是牛丼、親子丼。其實正確來說,「丼物」才是指把配料蓋在飯上的料理方式。另外「刺身」也是個有趣的例子,在台灣我們都說「生魚片」,但其實不只是魚,像章魚、貝類這些海鮮切片生吃,在日本都叫做「刺身」呢!

下次去日本料理店時,不妨多留意一下菜單上的漢字。像是有些高級壽司店會特別寫「鮨」,這通常代表師傅對傳統江戶前壽司的堅持;而寫「寿司」的可能是比較大眾化的迴轉壽司。雖然在台灣這些字常常混著用,但知道它們原本的意思後,點餐時感覺自己都變專業了!

為什麼壽司店招牌都愛用『鮨』這個字?原來有這些歷史淵源

每次走在台灣街頭,總會看到不少壽司店招牌寫著大大的『鮨』字,而不是我們更熟悉的『壽司』。其實這個字背後可是大有來頭,跟日本飲食文化的演變有很深關係呢!『鮨』這個字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典籍《說文解字》裡,原本是指用鹽和米發酵的魚類保存方式,後來傳到日本後才慢慢演變成現在我們知道的壽司形式。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好奇,那『鮨』和『壽司』到底有什麼差別?簡單來說,『鮨』在日本傳統用法中更偏向高級料理店的稱呼,帶有職人手工製作的尊貴感;而『壽司』就比較像是平民化的稱呼。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台灣很多高檔日料店特別愛用『鮨』字當招牌,就是想營造那種專業、正統的氛圍啦!

用字 起源 使用場合 給人的印象
中國古代魚類保存法 高級壽司店 專業、傳統、職人精神
壽司 日本江戶時代普及 一般壽司店 親民、快速、大眾化

其實在日本當地,『鮨』字的用法也是有地域差異的。關東地區比較常用『鮨』,像是東京有名的『數寄屋橋次郎』;關西則偏好『壽司』,像是大阪的『元祿壽司』。這種差異也反映在台灣的日料店命名上,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些標榜『江戶前壽司』的店家,用『鮨』字的比例特別高呢!

說到這個字的寫法也很有趣,『鮨』是由『魚』和『旨』組合而成,『旨』在日文裡有『美味』的意思。所以從字形上就能感受到,這個字根本就是為美味魚生量身訂做的啊!難怪這麼多壽司師傅即使到了海外開店,還是堅持要用這個充滿傳統味的字當招牌。

鮨 漢字

日本料理中『鮨』和『壽司』差在哪?台灣人最常問的問題,其實這兩個詞在台灣的日料店常常被混用,但內行人就知道它們背後代表的意義大不同。簡單來說,『鮨』這個字在日本通常指的是高級板前料理,師傅會根據當季食材即興發揮,而『壽司』則是大家熟悉的海鮮醋飯組合,範圍更廣。不過這只是最表面的區別,實際上的差異還得從歷史淵源和用餐形式來看。

先講講『鮨』的由來,這個字其實源自古代中國的醃魚料理,傳到日本後演變成現在的高級料理形式。在東京銀座或大阪的高級料亭,你看到的『鮨』店通常都是吧台座位,師傅會根據當天市場進貨的新鮮魚獲,現場捏製並直接遞給客人。這種用餐體驗很講究師傅的手藝和食材的鮮度,價格自然也比較高貴。反觀『壽司』就親民多了,從迴轉壽司到便利商店的壽司捲都算在內,重點在醋飯和配料的組合方式。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兩者的區別,整理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

比較項目 壽司
料理形式 師傅現做現吃 可預製或現做
用餐方式 通常為吧台座位 各種形式都有
價格區間 高單價(台幣2000+) 平價到高價都有
食材選擇 當季頂級魚獲 常見海鮮為主
醋飯比例 飯量較少 飯量依種類不同

在台灣的日料店,有些店家會特別強調自己是『鮨』店來顯示檔次,但實際上提供的可能還是比較偏向大眾化的壽司。真正道地的鮨店通常採完全預約制,而且師傅會根據客人喜好調整口味。下次去日本料理店時,不妨注意一下店名用的是『鮨』還是『壽司』,就能大概知道這家店的定位和價位落在哪裡了。不過現在很多台灣的日料店為了營造高級感,就算賣的是普通壽司也會用『鮨』字當店名,所以還是要看實際提供的菜色和價格比較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