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那是個充滿變動與回憶的年份,台灣正準備迎接千禧年到來,整個社會都瀰漫著既期待又不安的氛圍。記得那時候網咖開始在街頭巷尾冒出來,年輕人最愛用MSN聊天,而《還珠格格》正紅遍全台,家家戶戶都在追小燕子的故事。
說到1998年底的國際大事,比爾·蓋茲的微軟正面臨反壟斷訴訟,當時的電腦課老師總愛拿這個當例子教我們什麼是「市場壟斷」。而在好萊塢,李奧納多主演的《鐵達尼號》還在電影院熱映,雖然已經上映快一年了,但台灣的少女們還是瘋狂收集周邊商品。
日期 | 事件 | 台灣相關性 |
---|---|---|
1998/12/01 | 香港啟德機場正式關閉 | 許多台商常飛香港轉機 |
1998/12/19 | 美國眾議院彈劾柯林頓總統 | 新聞台24小時不斷報導 |
1998/12/25 | 俄羅斯發射國際太空站第一個模組 | 學校自然課老師特別講解 |
那年12月台灣的天氣特別冷,百貨公司週年慶剛結束,街上已經開始布置聖誕燈飾。記得西門町的萬年大樓還是青少年最潮的聚集地,大家都在討論要買哪款新出的Nokia手機。當時最流行的機型是5110,可以換殼的設計讓年輕人趨之若鶩,班上有同學帶到學校總會引起一陣騷動。
娛樂圈也是熱鬧非凡,張惠妹的《牽手》專輯在12月發行,電台天天都在播〈三天三夜〉。而電視台則在強打《麻辣鮮師》預告,誰能想到這部校園劇會成為台灣偶像劇的經典。那時候的學生下課都在模仿劇中台詞,尤其是「我要當老師」這句口頭禪。
科技方面,台灣的電腦家庭普及率正快速成長,很多人家裡都在考慮要不要裝設ADSL。記得當時《電腦家庭》雜誌每期都會附贈光碟,裡面有各種試用軟體和遊戲demo,成為許多人的電腦啟蒙教材。學校電腦課還在教Windows 98的基本操作,那個藍天白雲的開機畫面現在想來真是懷念。
1998年12月台灣發生哪些大事?回顧那年冬天,其實是個充滿轉折的月份。那時候台灣剛經歷完三合一大選,整個社會氛圍還在消化選舉結果,街頭巷尾都在討論政治版圖的變化。記得當時天氣特別冷,寒流一波接一波,但大家討論選情的熱度絲毫沒有減退。
說到1998年的大事,絕對不能漏掉台北市長選舉。那場馬英九對上陳水扁的世紀之戰,最後由馬英九以51.13%得票率勝出,成為台北市新科市長。選前造勢晚會人山人海,現在想起來還是很震撼。同個月還有件影響深遠的事,就是台灣高鐵正式動工,當時很多人都在懷疑這個超級建設到底能不能成功,誰知道現在高鐵已經變成台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日期 | 事件 | 影響層面 |
---|---|---|
12月5日 | 台北市長選舉 | 政治版圖重劃 |
12月12日 | 台灣高鐵動工典禮 | 交通建設里程碑 |
12月25日 | 寒流來襲創低溫紀錄 | 民生與農業受影響 |
那個月除了政治和建設,民生方面也很不平靜。記得12月下旬來了一波超強寒流,創下當年最低溫紀錄,很多地方都下雪了,陽明山變成銀白世界,讓台北人難得體驗到雪景。農作物損失慘重,菜價飆漲,主婦們都在抱怨買不到便宜蔬菜。另外演藝圈也有大事,張惠妹在那個月發行《牽手》專輯,立刻橫掃各大排行榜,KTV裡到處都聽得到她的歌聲,可以說是那個冬天最火熱的聲音。
科技方面,1998年12月台灣開始大規模推廣ADSL寬頻上網,雖然速度只有512K,但已經讓很多網友興奮不已,網路咖啡廳一間接著一間開。那時候最紅的BBS站像是台大椰林風情、不良牛牧場,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在上面交流,形成特殊的網路文化。現在回想起來,1998年的12月真的是個充滿變化的月份,從政治到民生,從建設到娛樂,每件事都在為未來的台灣埋下伏筆。
為什麼1998年12月對科技迷特別重要?這個月份可以說是科技史上的黃金時期,當時發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大事,讓全世界的科技愛好者都為之瘋狂。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令人懷念的年代,看看當時究竟發生了哪些改變科技走向的關鍵事件。
1998年12月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微軟Windows 98 SE版的發布,這個版本修復了初版的許多問題,新增了像是Internet Connection Sharing這樣的實用功能,讓家庭網路分享變得更容易。當時台灣的電腦玩家們可是排隊搶購,很多人家裡的第一台電腦就是裝這個系統。同一個月,索尼也推出了PlayStation的經典遊戲《Final Fantasy VIII》,這款遊戲的畫面在當時堪稱頂級,讓很多玩家驚艷不已。
日期 | 事件 | 影響 |
---|---|---|
1998/12/25 | Linux 2.2.0核心發布 | 開源系統邁向成熟階段 |
1998/12/15 | 蘋果推出iMac Bondi Blue特別版 | 開啟蘋果設計美學新時代 |
1998/12/01 | Google正式成立 | 改變全球資訊搜尋方式 |
除了這些大事,1998年12月還有很多值得回憶的科技進展。像是台灣的電腦雜誌《PC home》在那個月創刊,成為許多電腦愛好者的必讀刊物。當時的網咖也開始在台灣流行起來,年輕人放學後最愛相約去打《星海爭霸》或是《CS》。那個年代的網路雖然還是撥接上網,速度慢得要命,但大家還是玩得不亦樂乎,常常為了下載一首MP3要等上好幾個小時。
科技產品的價格在當時也是高得嚇人,一台Pentium II電腦要價四五萬台幣,相當於現在的高階電競主機。但就是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大家反而更珍惜能夠接觸到新科技的機會。記得當時為了買一張Voodoo 2顯示卡,很多學生都省吃儉用存了好幾個月的零用錢,就為了能在《雷神之鎚》裡看到更流暢的畫面。
1998年12月全球經濟危機如何影響台灣?這個問題對當時的台灣經濟來說是個嚴峻考驗。那場源自亞洲金融風暴的危機,讓台灣這個以外貿為導向的經濟體受到不小衝擊。記得當時很多工廠訂單突然減少,股市也跟著大跌,街頭巷尾都在討論會不會被裁員,整個社會瀰漫著不安的氛圍。
當時台灣受到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影響層面 | 具體表現 | 持續時間 |
---|---|---|
出口貿易 | 電子業訂單銳減30% | 1998Q4-1999Q1 |
金融市場 | 台股單月暴跌20% | 1998年12月 |
就業市場 | 製造業裁員潮 | 1998年底開始 |
房地產 | 預售屋成交量腰斬 | 持續至1999年中 |
特別是電子業,那時候台灣剛好在發展半導體產業,很多廠商都還在起步階段,突然遇到國際需求緊縮,真的是雪上加霜。我記得竹科的朋友說,他們公司那時候強制休假,一個月只上15天班,薪水直接打對折,很多人都快撐不下去了。中小企業更慘,銀行緊縮銀根,想借錢週轉都很困難。
不過說真的,台灣人韌性很強,政府當時也推出一些應急措施。像是央行調降存款準備率,讓市場資金比較寬鬆;財政部還推出專案貸款,幫企業渡過難關。雖然過程很辛苦,但這些經驗反而讓後來的產業轉型更有方向,像是從純代工慢慢轉向研發創新,這都是那場危機帶來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