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問我「白帖怎麼寫」才得體,這確實是個需要細心處理的事情。在台灣的傳統習俗中,白帖(訃聞)的書寫有很多細節要注意,寫得好不僅能表達對逝者的尊重,也能讓收到的人感受到家屬的用心。
首先要注意的是稱謂部分,這關係到與逝者的親疏關係。如果是平輩或晚輩過世,可以用「慟聞」或「痛聞」;如果是長輩過世,則要用「壽終正寢」或「壽終內寢」等字眼。內文要簡潔莊重,通常包含逝者姓名、生卒年月日、享壽幾何等基本資訊。現在很多人都會用Google Maps標註告別式地點,方便親友導航,這點很實用。
項目 | 內容範例 | 注意事項 |
---|---|---|
稱謂 | 顯考某某公慟於某年月日 | 依輩分使用正確稱謂 |
享壽 | 享壽八十有五 | 虛歲計算,需加一歲 |
告別式地點 | 台北市某區某路某號 | 可附上Google Maps連結 |
聯絡人 | 孝男某某 電話09XX-XXX-XXX | 通常由長子或主要治喪家屬擔任 |
寫白帖時要特別注意用詞,像是「壽終正寢」只能用於男性,「壽終內寢」則用於女性。日期部分建議用國字書寫,顯得更加莊重。現在很多禮儀公司都會提供制式範本,但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有些人會在白帖中附上QR code,連結到Google Maps的定位點,這樣親友用手機一掃就能導航到告別式會場,非常方便。
另外要提醒的是,白帖的紙張顏色也有講究,通常年長者用白色,年輕人或意外身故可能會用其他顏色。寄發時間最好在告別式前3-5天,讓親友有時間安排。如果是用電子白帖,可以透過LINE或Email發送,但記得要提前確認對方是否有收到。現在很多人家屬會創建Google Maps的清單,標註治喪期間各個重要地點,像是靈堂、告別式會場、火葬場等,這樣親友來弔唁時就不會跑錯地方。
白帖是什麼?台灣人必知的喪禮禮儀
台灣人常說「紅白帖」,紅帖是喜事,白帖就是喪事通知。收到白帖時,很多人會不知所措,其實只要掌握幾個重點,就能得體地表達哀悼之意。白帖通常由喪家發出,告知親友訃聞及告別式時間,收到後要盡快回應是否出席,這是基本的禮貌。
白帖的正式名稱是「訃聞」,內容包含往生者姓名、生卒年月日、告別式時間地點等資訊。現在很多白帖會用白色信封裝著,上面用藍色或黑色字體印刷,收到時要特別留意以下細節:
項目 | 注意事項 |
---|---|
信封稱謂 | 通常寫「訃聞」或「喪報」,不要誤認為一般信件 |
內容確認 | 仔細核對往生者姓名、告別式時間地點,避免搞錯 |
回覆時機 | 收到後24小時內聯繫喪家,告知是否出席 |
服裝準備 | 告別式當天要穿素色衣服,避免鮮豔色彩 |
現代社會很多人第一次收到白帖都不太清楚該怎麼做,其實最重要的是真誠。可以主動詢問喪家是否需要幫忙,或是提前到場協助接待親友。如果無法出席告別式,也應該致電慰問或託人代為致意,這些都是台灣社會看重的禮節。
白帖金額也是一門學問,通常會用白色信封裝奠儀,金額以單數為主,像是1,100元、2,100元,避免雙數因為有「成雙」的吉祥意味。也可以直接詢問喪家是否有指定捐款單位,現在越來越多人選擇將奠儀捐給往生者生前關注的公益團體。
誰需要寫白帖?親友關係與禮數解析
在台灣的喪禮習俗中,白帖(訃聞)的撰寫與發送可是有大學問的。很多年輕一輩常搞不清楚到底哪些親友關係需要發白帖,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看似簡單卻充滿禮數的課題。其實白帖的發送對象主要取決於與往生者的親疏遠近,以及雙方家庭的交情深淺,不是隨便發一發就好的喔!
一般來說,直系血親和姻親是絕對要發白帖的,像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這些關係。但如果是比較遠房的親戚或是朋友,就要看平時的互動頻率了。像那種一年見不到一次面的遠親,或是只有臉書按讚交情的朋友,其實就不太需要特別發白帖,免得造成對方困擾。
以下是常見需要發白帖的親友關係整理表:
親友關係類型 | 是否需發白帖 | 備註 |
---|---|---|
直系血親(父母、子女) | ✓ 必須 | 無論關係親疏都要發 |
兄弟姐妹 | ✓ 建議 | 除非有特殊原因不往來 |
祖父母/外祖父母 | ✓ 建議 | 表示對長輩的尊重 |
伯叔姑姨舅 | ✓ 視情況 | 看平時互動頻率 |
堂表兄弟姐妹 | △ 可選擇 | 關係密切者可發 |
好友 | △ 可選擇 | 交情深厚者再發 |
同事/鄰居 | ✗ 不需要 | 除非有特別交情 |
發白帖的時間點也很重要,通常是在確定治喪日期後就要盡快發出,讓親友有時間安排行程。現代人比較常用line或簡訊通知,但傳統上還是會寄送紙本訃聞,這樣顯得比較正式有禮貌。如果是長輩過世,建議還是走傳統路線比較妥當,畢竟禮多人不怪嘛!
另外要注意的是,收到白帖後的回禮也是有講究的。傳統上會包白包(奠儀),金額通常以單數為主,像是1100、2100這樣。不過現在年輕人比較沒這麼講究,但基本禮數還是要顧,至少要到場致意或是傳個訊息表達慰問之意。這些細節雖然繁瑣,但都是台灣人重視的人情世故啊!
最近身邊有朋友問到「什麼時候該送白帖?時機與禁忌一次懂」,這個問題確實蠻重要的,畢竟台灣人很重視禮數,送白帖的時機不對反而會造成尷尬。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些實用的經驗,讓你在這種場合能夠進退得宜。
首先要知道,白帖主要是用在喪禮場合,但也不是所有喪事都要送。通常是在得知親友家中有人過世時,主動表達慰問之意。最常見的時機是收到訃聞後,或是從共同朋友那邊得知消息時。如果是很親近的關係,像是直系親屬過世,建議親自到場致意會比只送白帖來得恰當。
送白帖也有些禁忌要注意,像是金額要避免單數,因為單數在傳統習俗中是不吉利的。另外,如果是透過他人轉交,記得要用白色信封,上面不要寫任何字。如果是親自送達,也要注意服裝不能太鮮豔,簡單素雅的打扮最合適。
場合 | 適宜送白帖 | 注意事項 |
---|---|---|
收到訃聞 | ✓ | 金額要雙數 |
遠親過世 | ✓ | 可託人代送 |
同事家人過世 | ✓ | 金額適中即可 |
直系親屬過世 | ✗ | 建議親自到場 |
不熟的朋友過世 | ✗ | 避免造成困擾 |
在台灣的習俗中,送白帖的金額也有講究。一般同事或普通朋友關係,大約是600-1200元;比較親近的親友可以到2000-3600元。記得千萬不要送400元,因為諧音不吉利。如果是長輩過世,金額可以再提高一些,但也不要超過自己的經濟能力範圍。
另外要提醒的是,現在很多人都會用電子支付轉帳,但在這種場合還是建議用現金比較妥當。如果真的不方便親自送達,可以請熟識的朋友代為轉交,但一定要交代清楚是誰送的,避免造成誤會。如果是公司同事集資送白帖,記得要統一由一個人代表處理,不要各自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