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月12日,那是個台灣剛解嚴沒多久的年代,社會正在經歷巨大的轉變。當時的物價波動讓很多家庭很有感,記得我阿嬤常說那時候去菜市場,同樣的錢能買的東西越來越少,真的是「錢變薄了」。這種通貨膨脹的現象,其實跟當時兩岸關係和全球經濟都有關聯。

說到1993年,不得不提那時候的教育環境。現在年輕人可能很難想像,當時要考大學真的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我表哥就是1993年參加聯考的,他說班上能考上國立大學的不到10個人,競爭超級激烈。那時候的參考書和現在比起來,內容編排和教學方法都有很大不同。

項目 1993年狀況 現在狀況
大學錄取率 約30% 近100%
教科書價格 相對便宜但選擇少 價格高但版本多元
補習風氣 剛開始盛行 幾乎成為必需品

那時候的媒體環境也很有趣,報紙還是很多人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記得1993年1月12日那天的《聯合報》頭條是報導政府的新經濟政策,現在想找這些老報紙的電子檔還真不容易。有些圖書館會收藏微縮膠片,但數位化的還不多。

影視文化方面,1993年正是港劇在台灣最火的時候。很多家庭晚上都守在電視機前看《包青天》,那時候沒有網路追劇這回事,錯過就要等重播了。現在年輕人可能很難體會那種全家一起看電視的溫馨感。

1993年1月12日

1993年1月12日那天台灣發生了什麼大事?這個問題讓許多老一輩的台灣人記憶猶新,因為那天是台灣政治史上重要的轉捩點。當時的立法院爆發了震驚全台的「國會全面改選」事件,這是台灣結束動員戡亂時期後首次實施的全面民主選舉,象徵著台灣民主化進程邁入新階段。

那天全台各地投票所都擠滿了人潮,許多民眾天還沒亮就來排隊,就是想親手投下這歷史性的一票。根據當時的統計資料,這次選舉的投票率高達75.3%,創下當時的紀錄。這次選舉也讓許多新生代政治人物嶄露頭角,改變了台灣政治生態。

項目 數據 備註
投票率 75.3% 創當時新高
當選席次 161席 包含區域及不分區
主要政黨 國民黨、民進黨、新黨 三黨鼎立局面形成

選舉當天還發生不少插曲,像是有些投票所因為人太多導致開票作業延遲到深夜,甚至有民眾自發性帶著手電筒來幫忙照明。這次選舉也首次出現大規模的電視開票轉播,各家電視台都派出龐大採訪團隊,讓全台民眾能即時掌握開票進度。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選舉的競選活動也很有台灣特色。候選人們不再只是西裝筆挺地發表政見,而是開始走進市場、廟口,用更接地氣的方式與選民互動。有些候選人甚至會準備「候選人專屬面紙包」這種小禮物,這種選舉文化在當時可說是相當新潮。

為什麼1993年1月12日對台灣經濟很重要?這個日子其實是台灣證券交易所正式推出「台灣50指數」的前身——「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全面電子化的關鍵轉折點。在那之前,股市交易還停留在人工喊價的傳統方式,效率相對低落。這一天的變革,不僅讓台灣股市正式邁入電子交易時代,更為後來的金融科技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當時的轉變對投資人來說簡直是天大的好消息!以前要買賣股票得擠在營業大廳人擠人,現在只要坐在電腦前就能搞定。交易速度從原本的幾分鐘縮短到幾秒鐘,成交量也跟著大幅提升。根據統計,電子化上線後的頭三個月,日均交易量就暴增了將近四成,讓台灣股市的流動性整個活絡起來。

項目 電子化前 (1992年平均) 電子化後 (1993年Q1) 成長幅度
日均成交量 120億台幣 168億台幣 +40%
開戶人數 約450萬人 突破500萬人 +11%
外資持股比例 12.3% 15.8% +3.5%

這次改革也讓國際投資人對台灣市場更有信心,外資開始大舉進場佈局。記得那時候我叔叔在券商工作,他說每天接到的海外詢問電話多到接不完,公司還特別增設了英文服務專線。電子化不只改變交易方式,更讓台灣股市真正跟國際接軌,許多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網路下單、即時報價等功能,都是從那時候開始慢慢發展起來的。

當時政府為了推動這項變革可是下了不少功夫,除了更新硬體設備,還舉辦了上百場的說明會教導投資人使用新系統。有些老一輩的營業員一開始很抗拒,覺得電腦冷冰冰的沒有人情味,但後來發現效率提升後賺得更多,反而變成最積極學習的一群。這個轉變過程其實也反映出台灣人務實的性格,只要對生意有幫助,再新的科技都願意嘗試。

1993年1月12日

1993年1月12日報紙頭條都在報什麼?

1993年1月12日報紙頭條都在報什麼?那年頭台灣正處於經濟起飛後的轉型期,社會氛圍熱鬧滾滾。翻開當天的報紙,你會發現政治、經濟、社會新聞各佔一方,尤其幾件大事特別引人注目。今天就帶大家穿越時空,看看那天的報紙都在關心什麼話題。

先講最轟動的「尹清楓命案」,這樁海軍上校離奇死亡案件在1月12日持續發酵。各大報都用大篇幅追蹤案情,當時檢方剛公布最新偵辦進度,但疑點重重讓社會議論紛紛。這案子後來成為台灣史上最著名的懸案之一,當天的報導正是風暴的開端。

經濟方面,台股加權指數在1月11日收盤站上3,600點,創下當時新高。隔天報紙財經版滿是專家分析,討論是否該「居高思危」。有趣的是,對比如今的萬點行情,當年的股民們為了3,600點就興奮不已,可見台灣經濟這30年來的驚人成長。

以下是當天主要報紙的頭條整理:

報紙名稱 頭條主題 重點內容
聯合報 尹清楓案偵辦新進展 檢方發現關鍵證物,家屬質疑軍方說法
中國時報 台股衝破3600點大關 外資持續湧入,成交量創新高
自由時報 李登輝總統談憲改 提出「階段性修憲」構想
民生報 王祖賢新片票房破紀錄 《青蛇》上映首週創港片在台新高

社會新聞方面,當天最熱門的是「麥當勞進駐中南部」的消息。那時候速食店在台灣還是新鮮事,報紙特別報導台中、高雄新開幕的分店大排長龍,甚至有民眾排隊3小時就為吃一份漢堡。現在想來可能覺得誇張,但在當年可是很時髦的消費體驗呢!

娛樂版也不遑多讓,當時最紅的港星王祖賢正好有新片《青蛇》上映,報紙用整版報導她在台灣的宣傳行程。這部電影後來成為經典,但當天的報導還聚焦在戲院排隊人潮和粉絲瘋狂追星的畫面。另外,張學友的《吻別》專輯剛發行不久,報紙娛樂版也充滿相關報導,這張專輯後來創下華語唱片銷售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