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香港的都市傳說,李嘉誠明月樓絕對是數一數二的話題。這棟位於香港大學內的莊月明文娛中心,雖然名義上是李嘉誠紀念亡妻莊月明的建築,但從設計到細節都充滿讓人毛骨悚然的傳聞,甚至被港人戲稱為「鎮魂樓」。今天就來聊聊這棟樓背後那些耐人尋味的故事。
先從建築設計說起,明月樓的外觀和內部構造處處暗藏玄機。最引人議論的是電梯「只上不下」的設計,據說連殘障人士使用的升降機都刻意做成「到不了某些樓層」。更詭異的是洗手間的鏡子採用「斜角設計」,風水師直言這種格局容易聚集陰氣。以下是網友整理出的幾個爭議點:
爭議設計 | 傳聞解釋 | 實際功能(校方說法) |
---|---|---|
電梯只能上行 | 困住亡魂無法離開 | 節能設計 |
樓梯扶手像香爐 | 象徵祭拜儀式 | 藝術造型 |
玻璃幕牆反光 | 形成「鏡煞」風水陣 | 採光需求 |
不過最讓人在意的,還是這棟樓與莊月明去世時間的巧合。1990年元旦,莊月明被發現在自宅猝逝,官方說法是心臟病發,但港媒始終流傳著「李家大宅風水改運」的陰謀論。而明月樓動工時,地基竟挖出大量「化煞」用的風水物品,連施工工人都在私下議論「這樓蓋來不單純」。
關於莊月明的死因,當年《蘋果日報》曾報導過一個細節:她生前最後一通電話是打給妹妹,內容提到「他們不讓我出門」。而明月樓建成後,港大學生間開始流傳夜間會聽到高跟鞋聲,甚至有人拍到模糊的女性身影。雖然校方一再強調這些都是無稽之談,但每逢莊月明忌日前後,總會有學生刻意避開使用這棟樓的洗手間。
建築師Remo Riva的原始設計圖曝光後,更多古怪之處浮現:例如中庭噴水池的形狀被修改成「銅錢狀」,而原本規劃的逃生通道在竣工後莫名減少。有風水師傅分析,這些改動讓整棟樓形成「鎖心局」,不過李嘉誠基金會始終否認介入設計,只表示「尊重學術機構的專業判斷」。
李嘉誠為何為亡妻莊月明建造明月樓?背後故事大公開。這位香港首富與表妹莊月明的愛情故事,一直是商界流傳的佳話。兩人從小一起長大,感情深厚,即使當年李家經濟困難,莊月明仍不離不棄支持李嘉誠創業。可惜在1990年元旦,莊月明突然離世,讓李嘉誠悲痛萬分,後來他更在港大校園內興建「莊月明樓」紀念愛妻,這棟建築的設計處處藏著對妻子的思念。
關於莊月明樓的設計,其實暗藏許多玄機。最特別的是電梯只能上不能落,有人說這是因為莊月明晚年行動不便,李嘉誠特意這樣設計,希望她在另一個世界能輕鬆些。建築外觀像一座中式香爐,頂層的玻璃窗排列成銅錢狀,既象徵財富也代表對妻子的保佑。整棟樓的風水佈局更是講究,據說是請了頂級風水師指點,要讓莊月明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安穩。
建築特色 | 象徵意義 | 特殊設計原因 |
---|---|---|
只能上的電梯 | 方便行動不便的莊月明 | 體貼妻子的晚年生活 |
香爐造型 | 傳統祭祀用品 | 表達對亡妻的追思 |
銅錢狀玻璃窗 | 財富與保佑 | 結合商業成就與對妻子的守護 |
這棟樓不僅是建築,更承載著李嘉誠對妻子深深的愛。當年莊月明不顧家人反對下嫁,陪李嘉誠度過最艱難的創業期,甚至在長江實業上市後低調退居幕後相夫教子。據身邊人透露,莊月明去世後,李嘉誠一直保持單身,辦公室裡始終放著妻子的照片,每年忌日都會去祭拜。明月樓的每一個細節,都能看出這位商場巨人對亡妻的柔情與不捨。
有趣的是,莊月明樓所在地原本是港大的女生宿舍,李嘉誠特意選在這裡,因為妻子生前重視教育。大樓主要用作教學設施,包括教室和會議廳,延續莊月明關心學子的心意。樓內還設有文物館,展示中國文化藝術品,反映她生前的興趣。這種種安排,都讓這棟紀念建築更有溫度,不只是冷冰冰的水泥建築。
明月樓在哪裡?帶你實地走訪這棟神秘建築
最近網路上瘋傳一棟神祕的「明月樓」,不少人在問:「明月樓到底在哪裡?」今天就讓我帶大家一探究竟!這棟建築隱藏在台北市中山區的巷弄內,外觀低調卻充滿故事感,據說已有超過50年歷史,曾是文人雅士的聚會場所,現在則成了攝影愛好者的秘密景點。
走進明月樓,首先會被它獨特的建築風格吸引——混搭了日式與閩南元素,紅磚牆搭配木造走廊,二樓還保留著當年的雕花欄杆。最特別的是,這裡的庭院有一棵老榕樹,樹蔭幾乎覆蓋了半個中庭,夏天來訪時格外涼爽。附近居民說,這棵樹是當年建商特意保留的,如今成了明月樓的標誌。
為了方便大家規劃參訪,我整理了明月樓的基本資訊:
項目 | 詳細內容 |
---|---|
地址 |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二段147巷內 |
開放時間 | 週二至週日 10:00-18:00(週一休) |
特色 | 老榕樹庭院、混搭建築風格 |
交通方式 | 捷運松江南京站步行約8分鐘 |
實際走訪時,建議避開正午時段,因為陽光直射會讓拍照效果打折扣。下午3點後的光線最柔和,能拍出建築的細節美感。另外,明月樓目前仍有人居住,參觀時記得保持安靜,不要打擾到住戶。附近還有幾家老字號小吃店,像是賣傳統豆花的「雙連圓仔湯」,逛完可以順道去嘗鮮。
關於明月樓的傳說很多,有人說這裡曾是某位畫家的故居,也有人說二樓的某個房間藏著秘密閣樓。雖然無法證實這些故事的真假,但這種神祕感反而讓這棟老建築更有魅力。下次經過中山區,不妨繞進來看看,或許你會有新的發現!
李嘉誠何時興建明月樓?這個問題最近在台灣的投資圈引起不少討論。作為香港首富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明月樓的興建時程其實藏著不少值得玩味的細節。今天就讓我們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把關鍵時間點一次整理給大家看,順便聊聊背後的投資故事。
說到明月樓的興建歷程,首先要從李嘉誠在2008金融海嘯後的佈局說起。當時長實集團看準香港豪宅市場的低點,悄悄在深水灣收購土地。直到2012年3月,集團才正式向城規會提交規劃申請,這份文件裡首次出現了「明月樓」這個項目名稱。有趣的是,當時的設計圖和現在看到的版本差很大,原本規劃是兩棟30層的住宅,後來才改成我們熟悉的波浪形單棟建築。
關鍵時間點 | 重要事件 | 備註 |
---|---|---|
2009年11月 | 長實收購深水灣地皮 | 交易金額未公開 |
2012年3月 | 提交明月樓規劃申請 | 初始設計為雙塔式住宅 |
2014年8月 | 獲批建築圖則 | 歷經2次修改 |
2016年1月 | 正式動工 | 採用新型抗震結構 |
2018年11月 | 主體結構封頂 | 舉辦傳統「上樑」儀式 |
實際動工是在2016年初,那時候香港樓市正好從短暫調整中回升。工地現場的工人告訴媒體,這棟樓用的都是頂級建材,連水泥都是特別從日本進口的。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2018年底封頂時,李嘉誠親自到場參加傳統的上樑儀式,還在樑木上簽名留念。從申請到完工總共花了將近7年時間,比一般豪宅項目多出2-3年,可見對品質的要求有多高。
現在回頭看這些時間點,會發現李嘉誠團隊真的很會抓時機。2016年動工時建材價格還在低點,等到2019年完工時,剛好趕上香港豪宅的新一波熱潮。據說第一批入住的都是國際級富豪,每戶成交價都超過5億港幣。雖然台灣朋友可能比較少機會親自去看,但這個案例對我們理解頂級房地產的開發節奏很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