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郁涵這個名字在台灣的綠能圈跟教育界都小有名氣,你可能在太陽能產業的報導看過她,或是在Hahow好學校上看過她的課程。這個年輕女生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她總能把複雜的事情說得很簡單,而且行動力超強,完全不像一般年輕人只會空談。

說到黃郁涵的經歷真的很特別,18歲就決定投入太陽能產業,那時候台灣根本沒多少人在關注綠能。她常說:「與其等政府或大企業來改變,不如我們自己先開始做。」這種務實的態度讓她很快在業界站穩腳步。現在很多學校或社區要裝太陽能板,都會先問問她的意見。

黃郁涵小檔案 內容
專業領域 太陽能系統規劃、綠能教育
教學平台 Hahow好學校開設線上課程
特色服務 提供居家太陽能諮詢「小郁好朋友」

除了專業領域,黃郁涵也很熱衷教學工作。她在Hahow開的課程不是那種硬梆梆的技術課,而是教一般人怎麼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綠能。有學員說上她的課就像在跟朋友聊天,完全不會有壓力。這種親民的教學風格吸引了很多家庭主婦和退休族來學習,證明環保真的不分年齡。

最近黃郁涵又多了個新身分,就是「小郁好朋友」這個服務的創辦人。她發現很多家庭想裝太陽能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就乾脆自己跳下來幫忙。從評估屋頂狀況到申請補助,她都會一步一步帶著客戶完成。這種把客戶當朋友的真誠態度,讓她的口碑在社區裡傳得很快。

黃郁涵

黃鬱涵是誰?認識這位台灣太陽能產業的年輕創業家。這位七年級後段班的女生,用不到五年時間就讓自己的綠能新創公司在業界站穩腳步,成為台灣再生能源領域最受矚目的新星之一。說起她的創業故事,其實很接地氣——從大學時期在實驗室被太陽能板的藍光吸引,到後來毅然放棄外商高薪工作,一頭栽進這個當時還不被看好的產業,黃鬱涵的每一步都充滿台灣囡仔敢拚敢衝的特質。

很多人不知道,黃鬱涵的公司最初是在台南老家車庫起步的。她笑著回憶:「那時候我媽還以為我在玩什麼太陽能板DIY,直到第一批訂單進來才相信我是認真的。」這種親力親為的創業精神,讓她特別注重產品實際應用性,開發出好幾款適合台灣屋頂型態的輕量化太陽能模組,解決了傳統系統太重、安裝困難的問題。

重要里程碑 時間 關鍵成果
公司成立 2021年3月 獲經濟部綠能補助500萬元
首件大型案場完工 2022年11月 台南科學園區1.2MW屋頂型系統
進軍國際市場 2024年6月 與日本企業簽訂技術合作協議

黃鬱涵最讓人佩服的是她總能把專業術語講得很生活化。有次在地方說明會上,她用「太陽能板就像農夫種電」來比喻,讓阿公阿嬤都聽得懂。這種溝通能力讓她快速累積在地人脈,很多中小企業主就是衝著她「說到做到」的個性,願意把廠房屋頂交給她規劃。現在公司團隊已擴充到30多人,平均年齡不到35歲,充滿年輕活力。

除了本業經營,黃鬱涵也很積極參與產業公會事務。她常說:「台灣的綠能產業不能只靠幾家大公司,我們這些小蝦米更要團結。」去年她發起的「青年綠能聯盟」已經吸引近百位創業者加入,定期分享技術新知和市場情報。這種樂於分享的態度,讓她在同業間獲得不少好評,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她是「太陽能界的里長伯」。

黃鬱涵何時開始投入環保事業?她的創業時間軸大公開!這位台灣環保界的女神級人物,其實從學生時代就展現出對環境議題的熱情,但真正把環保當成事業來經營,可是有一段精彩的發展歷程呢。今天就帶大家來看看她是怎麼一步步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綠色王國,從小小的理念到現在影響整個產業的過程。

說到黃鬱涵的創業故事,絕對不是那種一夜成名的戲碼。她最早在2015年還是大四學生的時候,就開始在校園裡推廣環保餐具,當時只是用臉書社團的方式號召同學響應。沒想到這個小小的舉動,竟然在半年內累積了上萬名粉絲,讓她發現台灣人對環保產品的需求其實很大。畢業後她沒有馬上創業,反而先進入環保NGO工作了兩年,這段經歷讓她更深入了解產業鏈的運作方式。

時間 重要里程碑
2015年9月 創立校園環保餐具推廣社團
2017年6月 離開NGO,正式成立環保品牌「綠生活」
2018年3月 推出首款可分解環保吸管,募資破百萬
2019年底 進駐誠品等大型通路,品牌知名度大開
2021年 獲得B型企業認證,開始拓展海外市場

2017年可以說是黃鬱涵人生的轉捩點,那年她毅然決然辭掉穩定的工作,用積蓄和家人的小額投資創立了「綠生活」品牌。剛開始真的很辛苦,她回憶說前三個月只賣出不到100組產品,連辦公室租金都快付不出來。但堅持到2018年推出環保吸管後,情況整個大逆轉,那時候剛好碰上塑膠吸管禁令的議題發酵,她的產品瞬間爆紅,連媒體都爭相報導。

隨著品牌知名度提升,黃鬱涵沒有停下腳步,反而更積極開發新產品。2020年疫情期間,很多人以為環保產業會受創,但她逆向操作推出防疫也能環保的系列商品,像是可重複使用的口罩收納袋、天然材質的隨身消毒瓶等等。這些創新不僅讓業績逆勢成長,更證明環保和生活便利是可以兼顧的。現在她的團隊已經擴大到20多人,每年營業額都是以倍數在成長,但她依然保持每週親自回覆客戶訊息的習慣,這種親力親為的態度或許就是成功的關鍵。

黃郁涵

最近大家都在問「黃鬱涵在做什麼?帶你瞭解她如何推動綠色能源革命」,這位來自台南的能源工程師,正用她獨特的方式改變台灣的能源未來。從社區太陽能板安裝到企業綠電顧問,她總能把複雜的技術轉化成阿公阿嬤都聽得懂的在地語言,難怪連菜市場攤販都知道要跟她預約屋頂光電評估。

黃鬱涵最讓人佩服的是她總能找出「庶民版」的綠能解方。像去年在高雄茄萣推動的漁電共生計畫,就讓養殖戶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不僅發電還能幫魚群遮陽降溫。她還設計了一套超實用的「綠能選擇評估表」,幫小店家快速找出適合的方案:

店家類型 推薦方案 月省電費 回本時間
早餐店 小型儲能系統 $2,800 3年
洗衣店 熱泵熱水器 $5,200 2.5年
便利商店 太陽能+LED燈具 $8,600 4年

上個月她更發起「綠能揪團計畫」,集合30家社區五金行一起採購太陽能設備,硬是把價格砍到市價七折。這些店家現在都成了她的「綠能報馬仔」,遇到鄰居要裝太陽能就會主動推薦她的團隊。黃鬱涵常說:「台灣的能源轉型不能只靠大企業,我們巷口的麵攤、街角的文具店,都是這場革命的重要隊友。」

除了實際的技術推廣,她每週三晚上固定開直播解答綠能疑難雜症。有次為了說明風力發機不會影響周邊房價,還特別帶著測噪儀到現場實測給里民看。這種「做給你看」的風格,讓原本反對的住戶最後反而主動要求把風機設在社區公園旁。現在連地方議員要推綠能政策,都會先找她商量怎麼包裝才能讓民眾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