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聽過「瓮聲瓮氣」這個詞啊?其實這個詞的意思就是指說話聲音低沉、含糊不清,好像從甕裡發出來的聲音一樣悶悶的。這種說話方式通常會讓人覺得不太清楚,甚至有點不耐煩呢!
說到「瓮聲瓮氣」的表現方式,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還蠻常見的。比如說感冒的時候鼻塞,講話就會變得瓮聲瓮氣的;或者是有人故意壓低聲音說話,也會給人這種感覺。下面整理幾個常見的情境給大家參考:
情境 | 表現方式 | 給人的感覺 |
---|---|---|
感冒鼻塞 | 聲音悶悶的帶鼻音 | 聽起來很吃力 |
生氣時壓低聲音 | 刻意壓抑音量 | 讓人覺得有壓力 |
躲在被子裡說話 | 聲音被布料阻隔 | 模糊不清 |
喝醉酒說話 | 舌頭打結發音不準 | 滑稽好笑 |
這個詞的用法其實蠻靈活的,可以用來形容實際的聲音狀況,也可以用來比喻一個人說話的方式讓人聽不懂。像是有人講話總是含含糊糊、不乾不脆,我們就會說他「講話瓮聲瓮氣的」。有時候長輩訓話,因為年紀大了聲音本來就比較沙啞,加上情緒激動,也會出現這種狀況。
在台灣的日常對話中,我們還會用一些類似的說法來表達相同的意思。比如說「講話含滷蛋」就是形容一個人發音不清楚,好像嘴巴裡含著東西一樣。或者是說某人「聲音濁濁的」,也是在描述類似瓮聲瓮氣的效果。這些說法都很生動,一聽就能想像出那個畫面。
要注意的是,「瓮聲瓮氣」通常帶有一點負面的意味,暗示說話者沒有把話說清楚。所以使用的時候要考慮場合,如果是形容長輩或身體不適的人,最好加上解釋,避免讓人覺得不禮貌。比如可以說「他最近感冒,講話有點瓮聲瓮氣的」,這樣就比較不會引起誤會。
1. 什麼是「甕聲甕氣」?台灣人常用來形容什麼狀況?這個詞在台灣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但你真的了解它的意思嗎?簡單來說,「甕聲甕氣」就是用來形容一個人說話聲音悶悶的、不太清楚,好像從甕裡傳出來一樣,給人一種含糊不清的感覺。這種表達方式非常生動,台灣人常用它來描述幾種特定情況。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形容感冒或鼻塞時的聲音。當你鼻子不通,講話就會變得「甕聲甕氣」,像是被什麼東西擋住一樣。這時候朋友可能會開玩笑說:「哇!你講話怎麼這麼甕聲甕氣,是不是又感冒啦?」另外,有時候在密閉空間講話,聲音也會變得悶悶的,這種情況台灣人也會用「甕聲甕氣」來形容。
使用情境 | 具體例子 |
---|---|
身體狀況 | 感冒鼻塞、過敏性鼻炎發作時 |
環境因素 | 在浴室、衣櫃等密閉空間說話 |
情緒表達 | 故意壓低聲音說話或鬧彆扭時 |
除了生理和環境因素,「甕聲甕氣」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說話方式。比如有人講話總是含糊其辭、不願意把話說清楚,或是故意壓低聲音裝神祕,台灣人也會說他「講話甕聲甕氣的」。這種用法帶有一點負面意味,暗示這個人可能有所隱瞞或態度不坦率。有趣的是,有時候小朋友鬧脾氣,故意用悶悶的聲音說話,大人也會用「不要甕聲甕氣的」來糾正他們。
在台灣的影視作品或綜藝節目中,也常聽到「甕聲甕氣」這個詞。特別是模仿某些角色或情境時,主持人或演員會刻意用這種聲音來製造笑果。比如模仿感冒的人講電話,或是假裝在密閉空間對話,都會用「甕聲甕氣」的方式來表現,讓觀眾一看就懂是什麼狀況。
2. 為什麼有人説話會「甕聲甕氣」?原來跟這些原因有關!你有沒有遇過講話聲音悶悶的、好像從罐子裡發出來的人?這種「甕聲甕氣」的現象其實跟我們的發聲構造和習慣大有關係,今天就來聊聊幾個常見原因,說不定你身邊就有人是這樣喔!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鼻塞問題啦!感冒過的人都知道,當鼻子塞住時,聲音就會變得超奇怪,因為共鳴腔被阻塞了。但有些人即使沒感冒也這樣,可能是慢性鼻炎或鼻竇炎在作怪。另外扁桃腺腫大也會讓聲音聽起來悶悶的,特別是小朋友更容易有這個狀況。
再來看看發聲習慣的影響。有些人講話時會不自覺地把聲音往後壓,或是習慣用喉嚨深處發音,這樣聲音就會變得低沉又模糊。這種情況在男生身上比較常見,可能是想讓自己聽起來更有磁性(笑)。還有就是口腔開合度不足,講話時嘴巴張不夠開,聲音自然就悶在裡面啦!
最後要提到的是環境和心理因素。在戴口罩說話時,聲音也會變得甕聲甕氣,這大家應該都很有經驗吧?另外有些人因為害羞或沒自信,講話時會刻意壓低音量,聲音聽起來就會悶悶的。
常見原因 | 具體表現 | 好發族群 |
---|---|---|
鼻塞/鼻竇炎 | 聲音悶、帶鼻音 | 過敏體質者 |
扁桃腺腫大 | 說話像含滷蛋 | 兒童 |
不良發聲習慣 | 刻意壓低聲音 | 青少年男性 |
口腔開合不足 | 咬字不清 | 習慣快速說話者 |
其實「甕聲甕氣」不一定是壞事啦,有些人反而覺得這種聲音很可愛。不過如果長期這樣,可能要檢查看看是不是健康出了問題,或是找語言治療師調整發聲方式。下次聽到有人這樣說話,就知道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囉!
3. 誰最容易出現「甕聲甕氣」的説話方式?常見族羣分析
你有冇聽過人講嘢好似隔住個甕咁,聲音悶悶嘅、唔夠清脆?其實呢種「甕聲甕氣」嘅講話方式,喺台灣有幾類人特別容易出現。首先係長期鼻敏感或者慢性鼻炎嘅人,因為鼻腔阻塞,講嘢時氣流唔順,聲音自然會變得低沉。其次係啲成日要大聲講嘢嘅職業,比如老師同市場叫賣嘅攤販,聲帶長期疲勞就會影響發聲。最後就係啲習慣用喉嚨發力講嘢嘅人,特別係中老年男性,可能因為年輕時冇注意發聲技巧,久而久之就形成咗呢種講話習慣。
以下整理咗幾個容易出現甕聲甕氣嘅族羣同原因:
族羣 | 主要原因 | 典型例子 |
---|---|---|
鼻部疾病患者 | 鼻腔阻塞導致共鳴異常 | 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患者 |
聲音使用過度者 | 聲帶長期疲勞、腫脹 | 教師、銷售員、街頭叫賣者 |
不當發聲習慣者 | 錯誤用喉嚨發力,缺乏胸腔共鳴 | 中老年男性、部分青少年 |
上呼吸道感染者 | 急性期喉嚨腫脹、痰液增多 | 感冒、扁桃腺發炎期間嘅患者 |
講到鼻敏感嘅人,佢哋唔單止講嘢會甕聲甕氣,成日仲會伴隨住「吸鼻水」嘅聲音,尤其係轉季嘅時候症狀會更加明顯。而職業用聲者嘅情況就比較特別,佢哋可能朝早把聲仲幾清脆,但經過一日嘅工作後,把聲就會開始變得沙啞同埋沉悶。至於用錯發聲方法嘅人,最常見嘅就係成日覺得自己講嘢好細聲,所以用力扯喉嚨,結果反而令聲音變得更加唔自然。
值得一提嘅係,而家越來越多後生仔因為成日打機同朋友大聲喧嘩,不知不覺間都養成咗用喉嚨發聲嘅壞習慣。加上而家啲人成日戴口罩講嘢,為咗要對方聽清楚,不自覺就會提高音量同改變發聲方式,長期落去都可能導致聲音變得甕聲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