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究古裝劇道具時,突然好奇「古代一尺幾公分」這個問題。原來不同朝代的尺寸標準差很大,就像現在各國度量衡也不同,古人用的尺跟我們現在的尺根本是兩回事呢!
根據考古發現,光是在中國歷史上就有超過20種不同的「尺」標準。最有趣的是連同一個朝代,早期和晚期的尺寸都會有變化。像戰國時期楚國的一尺大約22.5公分,但同時期秦國的尺卻只有23.1公分左右。這就好比現在台灣用台斤,香港用司馬斤,雖然都叫「斤」但實際重量不一樣。
朝代 | 一尺約當現代公分 | 特色說明 |
---|---|---|
商代 | 15.8-17.0 | 象牙尺出土實物測量 |
戰國(楚) | 22.5 | 長沙出土銅尺 |
漢代 | 23.1 | 新莽銅卡尺標準 |
三國(魏) | 24.2 | 比東漢略長 |
唐代 | 30.7 | 現存日本正倉院唐尺實物 |
清代 | 32.0 | 營造尺標準 |
說到這個就想到,古代沒有統一的度量衡真的造成很多麻煩。像《史記》裡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要「車同軌,書同文」,其中就包括統一度量衡。考古發現的秦權、秦量器具都顯示當時的標準化做得很徹底。這讓我聯想到現在各國對食品安全的標準也不同,就像最近美國爆發的沙門氏菌疫情,因為各地檢驗標準不一,導致追蹤污染源變得特別困難。
其實古人早就發現度量衡不統一會出問題。《漢書》裡就有記載,因為各地用的尺長短不一,朝廷收布帛當稅賦時常發生糾紛。後來王莽改制時還特別製作標準銅尺發到各地,這概念跟現在國際度量衡局制定公尺原器有點像呢!不過有趣的是,雖然官方有標準,民間還是有自己的習慣用法,就像現在老一輩台灣人還是習慣用台尺量土地,年輕人卻都用公尺了。
古代一尺到底有多長?原來跟現在差這麼多!每次看古裝劇聽到「身高八尺」都覺得好誇張,其實古代的尺跟現在完全不一樣啦!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有趣的冷知識,看完你會發現古人其實沒我們想像中那麼「巨人」喔~
說到古代的長度單位,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標準,而且差超多的!像商朝的一尺只有現在的15.8公分左右,戰國時期又變成23.1公分,到了唐朝變更長,大概30公分上下。這樣算下來,三國演義裡說關羽「身高九尺」,換算下來大概207公分,雖然還是很高,但就沒那麼誇張了對吧?
這邊幫大家整理幾個主要朝代的尺長對照表:
朝代 | 一尺長度(公分) | 現代對照 |
---|---|---|
商周時期 | 15.8 | 一支鉛筆長度 |
戰國時期 | 23.1 | A4紙短邊長度 |
漢代 | 23.5 | 一本書的寬度 |
唐代 | 30.0 | 普通直尺長度 |
清代 | 32.0 | 筆記本長度 |
最有趣的是,古代連量尺的工具都不統一!有的用人的手指寬度當基準(叫做「指尺」),有的用黍米排列(「黍尺」),甚至還有用樂器管長來定的。所以你看古裝劇裡說「打三十大板」,實際長度可能每朝每代都不一樣,這樣想是不是覺得古人生活其實蠻隨性的啊~
現在我們用的台尺是日治時期傳下來的,大概30.3公分,跟唐朝的尺意外地接近。不過買布料的「才」又是另一套算法,1才=30×30公分,這些單位真的會讓人頭昏眼花。下次聽到「七尺男兒」這種說法,記得先問問是哪個朝代的七尺,不然誤會可大啦!
古人量身高用的一尺是幾公分?答案讓你驚訝
大家有沒有想過,古代人說「身高七尺」到底是多高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有趣的話題。其實古代的一尺跟現在差很多,而且每個朝代還不一樣,看完保證讓你大吃一驚!
先說說我們最熟悉的「七尺男兒」,如果按照現在的標準,七尺大概是210公分,根本就是籃球選手的身高嘛!但其實古代的一尺比現在短很多。比如在商朝的時候,一尺只有現在的16.95公分左右,所以當時的「七尺」其實才118公分,根本就是小朋友的身高欸!
來看看不同朝代的尺有多長:
朝代 | 一尺換算現代公分 |
---|---|
商朝 | 約16.95公分 |
戰國時期 | 約23.1公分 |
漢朝 | 約23.1公分 |
三國時期 | 約24.2公分 |
唐朝 | 約30.7公分 |
明清時期 | 約32公分 |
最有趣的是三國演義裡關羽「身長九尺」,如果按照漢朝的標準來算,大概是208公分,確實是個巨人沒錯!但如果是用商朝的尺來算,九尺才152公分,這落差也太大了吧!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古代人真的很愛用身體部位來當測量單位。除了「尺」之外,還有「寸」、「丈」、「步」這些單位。比如「一步」在周朝大概是現在的1.38公尺,到了唐朝就變成1.5公尺左右。所以古人說「百步穿楊」,那個距離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要遠很多呢!
歷史課本沒告訴你:各朝代一尺長度大不同!我們從小學歷史都知道「尺」是古代長度單位,但你可能不知道,每個朝代的一尺其實長度差超多。就像現在買衣服要看尺寸表,古人用尺量東西也要先搞清楚是哪個朝代的尺,不然真的會差很大餒!
說到這個就很有趣了,商朝的一尺大概只有現在15.8公分,跟我們現在用的30公分尺相比,根本是迷你版。但到了三國時期,一尺突然暴漲到24公分左右,這變化也太大了吧!最誇張的是隋唐時期,一尺直接來到29.6公分,都快跟現在的尺一樣長了。這樣看來,古人說的「七尺男兒」在不同朝代身高標準差很多耶,要是商朝人穿越到唐朝,可能會覺得唐朝人都長得好高大。
這邊幫大家整理個簡單表格,讓你一秒看懂各朝代的尺有多長:
朝代 | 一尺長度(公分) | 現代對照物 |
---|---|---|
商朝 | 約15.8 | 智慧型手機長度 |
戰國 | 約23.1 | A4紙寬度 |
漢朝 | 約23.5 | 鉛筆長度 |
三國 | 約24.2 | 雜誌長度 |
隋唐 | 約29.6 | 現代30公分尺 |
宋元 | 約31.2 | 比現代尺還長 |
其實會造成這種差異,主要是因為每個朝代的度量衡標準都不太一樣。秦始皇雖然統一過度量衡,但後來各朝代還是會自己調整。而且古代沒有像現在這麼精密的測量工具,所以連同一個朝代在不同時期,尺的長度都可能有點出入。這也難怪古代文獻記載的尺寸常常讓我們看得霧煞煞,原來不是古人亂寫,是我們用錯朝代的尺來理解啦!
下次看到古裝劇裡有人說「這塊布有三尺長」,記得先問問是哪個朝代的戲,不然真的會誤會很大。像商朝的三尺還不到現在的一尺半,但宋朝的三尺就已經比現在的一公尺還長了,這差距是不是很驚人?所以說研究古代文物真的要很小心,用錯朝代的度量衡來計算,結果可能會差十萬八千里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