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葉茂 本固枝榮」這個成語說得真好,就像我們台灣人常講的「樹頭站乎在,不怕樹尾做風颱」。這句話背後藏著超多人生智慧,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個主題,順便分享一些實用的觀察。

說到根基穩固這件事,讓我想起前陣子去台南採訪一間傳承四代的糕餅店。老闆阿公一邊揉麵團一邊說:「阮這間店能開百年,就是因為堅持用最好的原料,就像種樹要先把根顧好。」這讓我想到現在很多年輕人創業都想速成,但其實打好基礎才是王道。來看看傳統產業跟新創團隊的差異:

比較項目 傳統產業做法 新創團隊常見問題
產品開發 反覆測試改良 急著上市搶快
客戶關係 三代累積口碑 過度依賴網路流量
危機處理 有祖傳SOP 遇到問題才找解方

最近在Dcard上看到很多討論,說現在流行語換得太快,像什麼「估咩」、「各各」這些簡稱,可能半年後就沒人用了。這讓我想到,與其追逐短暫的流行,不如像老榕樹那樣把根扎深。我認識一位做Podcast的創作者,他從不跟風熱門話題,反而專心做台灣在地故事,現在訂閱數穩定成長,這就是「本固枝榮」的最佳示範。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台灣的廟宇文化。你們有發現嗎?香火鼎盛的廟通常都有棵老樹,樹齡動輒上百年。這些老樹見證了地方發展,就像社區的活歷史。前幾天去鹿港,導遊說龍山寺前的榕樹當年是跟著泉州師傅來的樹苗,現在已經要三個大人才能環抱。這種時間積累的力量,正是現代社會最缺乏的。現在很多網紅追求瞬間爆紅,但往往像煙火一樣稍縱即逝,反觀那些認真耕耘內容的創作者,反而能持續吸引忠實粉絲。

在台北工作的朋友應該有感覺,信義區那些摩天大樓雖然氣派,但颱風來時最讓人安心的是行道樹穩穩抓牢土地的模樣。這就像我們的人生,與其追求表面光鮮,不如把時間花在培養真正重要的能力。我採訪過不少企業主管,他們都說現在年輕人最大的問題是「耐不住性子」,其實很多機會都是要等根基打穩後才會出現的。

根深葉茂 本固枝榮

1. 為何老一輩總説「根深葉茂」?原來這些道理超實用。每次聽到長輩這樣講,總覺得是老生常談,但仔細想想,這句話真的藏著超多人生智慧!就像我們台灣人最愛説的「樹頭徛予在,毋驚樹尾做風颱」,其實都是在講同一個道理——基礎打得好,後面就輕鬆啦。

老一輩的智慧真的不是隨便説説,你看那些百年老樹,哪一棵不是把根扎得又深又穩?這跟我們做人做事根本一模一樣。比如説學技能,有些人總想一步登天,結果學沒兩下就放棄;但那些願意從基本功開始慢慢磨的人,反而最後都能玩出自己的一片天。這不就是「根深葉茂」最好的證明嗎?

來看看這個簡單的對照表,你就知道打好基礎有多重要:

類型 急就章做法 扎根做法 結果差異
學語言 狂背單字 從發音開始練 後者口音更道地
運動 直接挑戰高強度 先練基本動作 受傷機率大減
創業 跟風熱門產業 先摸透市場需求 存活率差超多

台灣俗語真的不是講假的,像「吃果子拜樹頭」也是在提醒我們要飲水思源。現在很多年輕人覺得傳統觀念過時,但其實這些老智慧放到現代還是超好用。比如説現在很紅的斜槓青年,如果每個領域都只學皮毛,最後可能什麼都不精;但如果在某個專業先扎根,再慢慢延伸發展,反而更容易成功。

我們台灣人最懂這個道理了,你看那些傳承好幾代的老店,哪一家不是靠著扎實的功夫才能屹立不搖?就連種水果也一樣,根扎得深的果樹,結出來的果子就是比較甜。這跟人生根本就是同個道理啊!

2. 如何讓事業像大樹一樣「本固枝榮」?3個關鍵心法

每次看到路邊那些百年老樹,總會覺得很佩服對吧?它們能長得這麼高大茂密,關鍵就是把根基打穩了。其實做事業也是一樣的道理,想要長久發展,就不能只顧著衝衝衝,今天就跟大家分享3個讓事業「本固枝榮」的實用心法。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打好基礎,就像蓋房子要先挖地基一樣。很多創業者一開始太急著擴張,結果產品或服務根本還沒到位,最後反而把自己搞垮。建議大家可以先小範圍測試市場反應,把核心業務做到極致,等口碑和客戶都穩定了再考慮擴大規模。我認識一位開咖啡廳的朋友,前兩年就專心把店裡幾款招牌飲品做到無可挑剔,現在生意好到要開分店了!

第二個心法是培養穩定現金流。這就像大樹要持續吸收養分才能長大,事業也需要穩定的收入來源。與其盲目追求短期暴利,不如建立幾個可靠的收入管道。例如除了主要業務外,也可以開發週邊商品、會員制度或訂閱服務,讓收入更穩健。看看這張簡單的現金流管理表格:

收入來源 佔比 穩定性 發展潛力
主要業務 60% ★★★★☆ ★★★☆☆
週邊商品 25% ★★★☆☆ ★★★★☆
會員訂閱制 15% ★★★★★ ★★★★☆

最後一點是建立人才體系。一棵樹不能只靠主幹,還要有健康的枝葉。很多老闆習慣什麼都自己來,結果累得要死還限制公司成長。其實找到對的夥伴和員工,適當授權並培養團隊,事業才能真的枝繁葉茂。可以從基礎崗位開始訓練儲備幹部,或是找志同道合的合夥人一起打拼,這樣不僅能減輕負擔,還能激發出更多創意和可能性。

根深葉茂 本固枝榮

3. 什麼時候該學習大樹精神?人生低谷必看啟示。當你覺得人生卡關、怎麼努力都沒進展時,不妨看看路邊那些大樹——它們可能已經默默站在同個地方幾十年,卻從不抱怨自己不能移動。這種「穩住根基、靜待時機」的智慧,正是我們在低潮期最該學習的生存哲學。

大樹教會我們的事其實很簡單:與其慌張地到處找出路,不如先紮穩馬步。就像颱風來時,枝葉茂盛的大樹反而容易被吹倒,但那些把養分用在長根系的樹木,卻能撐過狂風暴雨。人生也是這樣,當你覺得自己「停滯不前」時,可能正是累積實力的黃金期。看看這個對照表就懂了:

大樹的狀態 對應的人生階段 你該做的事
落葉期 失去方向感時 整理過往經驗,篩選真正重要的事
根系擴張 看似沒進展的低潮期 進修技能或培養健康習慣
新芽萌發 機會剛出現時 快速行動但保留調整空間
結實纍纍 收穫期 分享成果並準備下一輪成長

最近有個朋友被公司裁員,整天焦慮地投履歷卻沒回音。我帶他去陽明山走古道,指著一棵被雷劈過卻長出新枝的樟樹說:「它被劈掉半邊樹幹時,也沒急著馬上長回來啊。」後來他沉住氣花三個月考到雲端管理證照,現在薪水比之前更高。這種「暫時停頓」的勇氣,就像大樹在冬天落葉是為了春天能長得更好。

台灣人常說「打斷手骨顛倒勇」,但很少人提到「打斷手骨後要怎麼養傷」。大樹精神最可貴的就是它不追求速效,颱風過後你可能看到它斷了幾根樹枝,但仔細看會發現斷裂處早就長出保護層——這種「受傷後自我修復」的機制,不就是我們面對挫折時最需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