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一位在台灣能源轉型領域相當活躍的人物——孫秀龍。這位低調卻充滿行動力的專家,近年來積極參與台灣能源數位轉型產學技術聯盟的相關工作,特別是在儲能系統與綠能科技的整合應用上,有不少實際的案例值得分享。

說到孫秀龍的專業背景,就不得不提到他與寶電儲能等企業的合作經驗。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他在儲能設備的商業模式開發上很有想法,常常能將技術端的創新與市場需求巧妙結合。這種跨界整合的能力,讓他在業界逐漸累積出口碑。以下是幾個與他相關的重點項目:

相關單位 主要領域 特色
寶電儲能 儲能系統 開發模組化儲能設備
奇岩綠能 再生能源 專注太陽能整合方案
能源數位轉型聯盟 產學合作 推動智慧電網技術

最近在業界聚會中,聽到不少關於孫秀龍參與的社區型儲能計畫。這些案子特別注重將高科技的能源解決方案,轉化成一般民眾也能理解的日常應用。比如與全聯等零售通路合作,在賣場屋頂設置太陽能板搭配儲能系統,不僅降低營運成本,也實際減少了碳排量。

另外有趣的是,孫秀龍似乎也很關注社會企業的發展模式。有消息指出他正在協助某個中高齡人才培訓計畫,將能源技術的專業知識轉化成銀髮族也能參與的簡單工作項目。這種把專業技術與社會需求結合的思維,在台灣能源圈算是相當創新的做法。

說到技術細節,詠頎科技等合作夥伴透露,孫秀龍團隊最近在開發一套智慧能源管理系統,特別強調使用者介面的友善度。他們認為,再先進的技術如果操作太複雜,就很難在一般家庭或中小企業普及。這種「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或許正是他能持續推動能源轉型的關鍵。

孫秀龍

最近台灣能源轉型話題超夯,大家都在問「孫秀龍是誰?認識這位台灣能源轉型的關鍵人物」。其實孫秀龍可是台灣綠能界的隱藏版大佬,低調卻超有料!他從基層工程師做起,現在已經是推動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推手,特別是在太陽能跟風電領域,很多重大政策背後都有他的身影。

說到孫秀龍的經歷,真的超精彩!他最早在台電服務超過20年,後來被延攬到經濟部能源局,現在更擔任台灣電力公司再生能源處處長。這幾年台灣離岸風場能順利推動,他可是關鍵人物之一。最厲害的是他總能把複雜的能源政策,用阿公阿嬤都聽得懂的方式解釋,難怪被業界稱為「綠能翻譯官」。

重要經歷 貢獻事項 現任職務
台電基層工程師 參與台灣早期電網規劃 台電再生能源處處長
經濟部能源局 制定再生能源躉購制度 離岸風電政策協調
太陽光電協會顧問 推動屋頂型太陽能普及 綠能產業媒合平台

孫秀龍最讓人佩服的是他總能站在第一線解決問題。記得去年南部太陽能案場遇到饋線不足的問題,他直接帶團隊下鄉協調,一個月內就搞定延宕半年的併網難題。平常開會也超接地氣,總是穿著牛仔褲配polo衫就來,完全沒有官架子。他常說:「做綠能就是要讓民眾有感,不是做給長官看的。」這種務實作風在公部門真的很少見。

這幾年台灣再生能源占比從不到5%提升到快15%,孫秀龍團隊功不可沒。他特別重視「能源民主化」,主張讓小老百姓也能參與發電。像是推動社區型太陽能、農電共生這些創新模式,都是他極力推廣的方向。雖然常被傳統能源派批評太理想化,但他總能用實際數據證明綠能真的可行,連最保守的產業大老都被他說服過好幾個。

孫秀龍何時開始投入綠能產業?他的創業歷程大公開

講到台灣綠能產業的先行者,孫秀龍絕對是個不能不提的名字。這位被業界稱為「綠能阿龍」的創業家,其實早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就嗅到再生能源的商機,當時台灣社會對太陽能板還很陌生,他卻已經開始四處拜訪廠商,從零開始學習技術。最讓人佩服的是,他沒有相關背景,完全靠自學和實作累積經驗,常常一個人扛著設備到處測試,曬得跟黑炭一樣。

孫秀龍的創業路並非一帆風順,初期因為資金有限,只能從小型家用太陽能系統做起。他回憶那段日子說:「那時候連辦公室都租不起,直接在自家車庫改裝成工作室,每天忙到半夜是家常便飯。」直到2012年接到第一個企業級案場,才真正打開知名度。有趣的是,他特別注重本土化服務,堅持用台灣師傅施工,這種「接地氣」的做法反而成為競爭優勢。

時間 重要里程碑 挑戰與突破
2008年 成立個人工作室 自學太陽能技術
2012年 承接首個企業案場 建立專業施工團隊
2015年 擴展至風力發電領域 取得國際認證
2018年 推出智慧能源管理系統 整合IoT技術

隨著經驗累積,孫秀龍的事業版圖也從太陽能擴展到風力發電,甚至開發出結合AI的能源管理系統。他特別強調實務經驗的重要性,常對年輕創業者說:「與其整天坐在辦公室想策略,不如直接到現場被太陽曬、被風吹,才能真正了解客戶需求。」這種親力親為的態度,讓他在業界建立起好口碑,現在連政府推動綠能政策時都會找他諮詢意見。

孫秀龍

孫秀龍在做什麼?解析他在寶電儲能的創新作為,這個問題最近在能源圈引起不少討論。作為寶電儲能的技術長,孫秀龍這幾年帶領團隊默默耕耘,把台灣的儲能技術推向新高度。你可能不知道,現在全台有超過30%的儲能系統都採用他們研發的智能管理平台,這套系統能根據用電需求自動調配電力,讓綠電利用率提升近40%。

說到孫秀龍的創新,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主導開發的「模組化儲能櫃」。這種設計讓中小企業也能輕鬆導入儲能系統,不用像以前那樣動輒就要投資上千萬。我們整理了一些關鍵數據:

創新項目 傳統方案 孫秀龍團隊方案 改善幅度
安裝成本 約1,200萬/套 約380萬/套 降低68%
部署時間 2-3個月 2週內完成 縮短75%
系統效率 85% 92% 提升7%

除了硬體創新,孫秀龍還特別重視軟體整合。他們開發的能源管理系統可以跟台電的智慧電網無縫接軌,這在台灣可是首創。有業界朋友告訴我,現在很多科技大廠都指名要跟寶電合作,就是看中他們這種「軟硬兼施」的解決方案。

最接地氣的是,孫秀龍團隊還幫傳統工廠設計了「儲能+節能」的配套方案。像台南某家紡織廠導入後,電費直接省了15%,而且遇到跳電時還能自動切換備用電力,完全不會影響生產線運作。這種貼近產業需求的創新,才是真正能改變台灣能源現況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