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爺爺的老書房時,意外發現一本泛黃的筆記本,封面用毛筆題著「蟾蜍手稿」四個字,翻開內頁才發現是記錄台灣早期機場運作的珍貴資料。裡頭密密麻麻寫滿了飛行場車輛調度的注意事項,還有手繪的跑道標線圖,雖然紙張都脆化了,但這些內容放到現在來看還是超專業的。

手稿裡特別提到幾種機場專用車輛的操作規範,讓我這個外行人看了都覺得超有趣。比如說「跟車距離要保持50呎以上」、「夜間行駛必須開啟旋轉警示燈」這些細節,跟現在機場的規定幾乎一模一樣。爺爺當年應該是負責地勤調度的老前輩吧,連輪胎氣壓要打多少psi都記得清清楚楚。

車輛類型 限速(km/h) 特殊裝備要求
行李拖車 25 反光條+蜂鳴器
油罐車 15 防火防爆標誌
登機梯 10 夜間照明燈

最讓我驚豔的是手稿後半部附的機場平面圖,用不同顏色標註了滑行道、停機坪這些區域,旁邊還備註著「蟾蜍出沒注意」的警示。問了長輩才知道,原來早期機場周邊真的會有蟾蜍跑進跑道,地勤人員都要特別小心這些小傢伙。手稿裡連驅趕蟾蜍的SOP都有寫,像是用長桿輕推、不能直接輾過等等,超有台灣在地特色的工作守則。

翻到最後幾頁還有用日文混台語的註記,像是「トーロー(頭路)要顧好」、「飛行機が来る時要閃邊」這種生活化的提醒。字跡從工整到潦草的變化,感覺記錄了爺爺從年輕到老的職涯點滴。雖然有些術語現在已經不用了,但那種對工作的堅持態度,透過發黃的紙頁還是能強烈感受到。

蟾蜍手稿

最近FB、Dcard上大家都在問「蟾蜍手稿到底是什麼?台灣網友都在瘋傳的神秘筆記」,這本突然爆紅的筆記本其實是從台中某間二手書店流出的手寫本,裡面密密麻麻紀錄著各種詭異的動植物觀察筆記,最特別的是每頁角落都畫著不同姿勢的蟾蜍插畫,讓網友直呼「越看越毛但停不下來」。

根據目前網友整理的資訊,這本手稿大概有這些特點:

特徵 詳細內容
外觀 牛皮紙封面泛黃嚴重,內頁有黴斑,推測至少有20年歷史
內容 混合科學觀察與神祕學符號,記載台灣不存在的動植物(如「月光蟾蜍」)
插畫風格 用鋼筆畫的蟾蜍精細到毛骨悚然,每隻蟾蜍眼睛裡都藏著微小數字
流出途徑 台中「時光書屋」老闆整理倉庫時發現,以50元售出後被買家拍照上傳引發熱議

最讓網友瘋狂的是,有人發現手稿第37頁描寫的「會發光的蕈類」特徵,竟然和去年南投山區民眾拍到的神秘光點完全吻合。現在已經有生物系學生組團要去手稿中提到的新北山區地點實地探查,不過當地老人家都說那個區域根本沒有池塘,更別說什麼「半夜會唱歌的蟾蜍」了。

手稿目前持有人「阿銘」在Threads上表示,他本來只是覺得插畫很酷才買,沒想到越研究越不對勁,特別是那些用放大鏡才看清楚的微型數字,拼湊起來竟然是台北某個舊電話號碼。更詭異的是,這個號碼在1998年的報紙分類廣告中出現過,廣告內容只有「尋找逃走的實驗體」六個字。

最近網路上瘋傳一本神祕的《蟾蜍手稿》,內容充滿詭異的寓言與預言,讓不少台灣網友直呼毛骨悚然。誰在寫蟾蜍手稿?揭開背後作者的真實身份成為熱門話題,大家都在猜這位匿名作者到底是何方神聖。有人說是某位隱居山林的文學大師,也有人懷疑是網路世代的集體創作,甚至扯到外星陰謀論,各種說法滿天飛。

根據幾位資深出版人的私下透露,這本手稿最早出現在2023年底的台北某間二手書店,當時被當成普通筆記本販售。直到有讀者發現內容暗藏玄機,才在Dcard和PTT上引發討論。手稿用詞既古典又現代,摻雜台語俚語和網路用語,風格非常混搭。以下是目前網友整理出的幾個可疑作者線索:

線索類型 具體內容
文字風格 大量使用「嘛」、「啦」等語助詞,推測作者可能是中南部人
插畫特徵 蟾蜍圖案帶有日治時期美術風格,疑似受過專業訓練
預言準確度 成功預測2024年台灣某次地震,但也被發現部分內容是事後修改
紙張來源 化驗顯示使用1970年代台灣常見的「模造紙」,現已停產

最詭異的是,每隔幾個月就會有新的手稿頁面被匿名寄到各大出版社,內容都緊扣當下時事。上個月才剛收到描述「2025夏季極端氣候」的篇章,結果真的碰上破紀錄高溫。這種即時性讓許多人懷疑背後可能是團隊運作,畢竟要持續追蹤時事並快速創作,單靠一個人難度實在太高。

資深編輯阿凱分享了他的觀察:「這些文字有種熟悉的台味,像是把宮廟籤詩和現代詩混在一起。特別是描述夜市場景那段,連烤香腸的油煙味都寫得很傳神,作者絕對是道地台灣人。」不過也有人反駁,認為可能是外國人長期研究台灣文化的结果,畢竟手稿裡對某些民俗細節的描述過於學術化,不像本地人會用的表達方式。

蟾蜍手稿

蟾蜍手稿何時出現的?追蹤這本奇書的起源時間一直是藏書界熱議的話題。這本充滿神秘色彩的典籍,據傳最早出現在18世紀末的歐洲,但確切年份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它可能是某個秘密社團的儀式文本,也有人猜測是鍊金術士留下的密碼書,真相至今仍撲朔迷離。

關於蟾蜍手稿的早期記載,目前能找到的可靠文獻並不多。以下是幾種主流說法的整理:

提出時間 起源推測 主要依據
1823年 1790年代法國 巴黎古董商交易紀錄
1897年 17世紀德國 某修道院藏書目錄殘頁
1952年 文藝復興時期 插畫風格分析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手稿內頁的紙張經過碳14檢測,結果顯示製造年份落在1750-1780年間。這個發現讓1790年代法國的說法獲得不少支持,但反對者指出,古籍常有後人補頁的情況,不能單憑紙張年代斷定全書成書時間。

近年來有研究者從內容著手,發現書中描述的某些植物分佈與18世紀中歐地區高度吻合。更詭異的是,部分插畫中隱藏著當時尚未被科學界發現的微生物形態,這讓手稿的來源更添神秘色彩。維也納大學的漢斯教授團隊正在用數位技術重建手稿的墨水成分,希望能找出更多線索。

民間流傳著各種關於蟾蜍手稿的軼聞。最廣為人知的是20世紀初布拉格一位書商的故事,他聲稱手稿會在某些滿月之夜自動翻頁。雖然這類傳說難以證實,但確實為這本奇書增添了不少話題性。目前已知最早的公開拍賣紀錄是1848年倫敦蘇富比的目錄,當時它以「異國動物圖鑑」的名義成交,價格相當於現在台幣15萬元左右。